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炎性介质、TLR4/NF-KB信号通路以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和对乙酸诱导小鼠腹痛的影响,分析乌梅丸及不同药物配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探讨该方寒热配伍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揭示寒热不同属性药物组之间的协同或制约作用。方法:①雄性SD大鼠,采用大承气汤合TNBS/乙醇复制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8h后给予乌梅丸拆方灌胃,12d后处死大鼠,检测胃肠功能、血常规,光镜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1SA法检测结肠组织TNF-α、PGE2、IL-1、IL-10、MPO、PAF含量;RT-PCR检测结肠组织TLR4、MYD88、NF-KBmRNA的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结肠组织和血清SOD活性。②雌雄各半昆明小鼠,各组给予乌梅丸拆方灌胃给药,30min后,腹腔均注射0.6%乙酸溶液0.2ml/只,记录注射后30min内出现的扭体反应次数,最早扭体出现时间,计算平均扭体次数、镇痛率,连续观察5d。结果:①一般行为表现:全方组、寒热并用组的精神状态、饮食、皮毛色泽、体重等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且全方组、寒热并用组优于其余各组。②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粘膜表面起伏不平,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形态改变,有隐窝脓肿形成,可见溃疡面或粘膜大面积缺损,严重的甚至损害粘膜下层,表现为粘膜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给药治疗后,全方组及寒热并用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其余各组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③血清白细胞计数,结肠组织IL-1、TNF-α、MPO含量:与空白组比较,血清白细胞计数,结肠组织IL-1、TNF-a、MPO含量显著升高,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寒凉组和补益组明显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寒凉组、温热组和补益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血清SOD和结肠组织PGE、IL-10含量、SOD活性: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GE2含量升高,IL-10含量和SOD活性降低,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补益组大鼠结肠组织PGE2显著降低,IL-10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寒凉组、收敛组无差异(P>0.05)。⑤结肠组织PAF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PAF含量显著升高,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显著降低(P<0.01),寒凉组降低(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⑥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全方组和寒热并用组表达明显降低(P<0.01),温热组和寒凉组表达降低(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无差异(P>0.05)。⑦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胃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收敛组胃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无差异(P>0.05)。⑧最早扭体时间,平均扭体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最早扭体时间延长,平均扭体次数降低(P<0.01),收敛组和补益组平均扭体次数降低(P<0.01);寒凉组无差异(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温热组无差异(P>0.05)。结论:①乌梅丸及其拆方可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行为表现及结肠组织炎症程度。②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维持细胞因子网络平衡;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抗氧化损伤;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传导;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和镇痛。③乌梅丸不同属性药物从不同方面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寒凉组药物在降低结肠组织TNF-α、IL-1、MPO含量等方面作用突出;温热组药物在降低结肠组织PGE2、PAF含量,升高IL-10含量以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镇痛方面作用显著;补益组药物升高血清及结肠组织SOD活性作用明显;寒热不同药性药物均能降低血清白细胞计数,结肠组织TNF-a、lL-1含量,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传导,寒热配伍后产生了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寒热配伍能抑制单纯应用寒凉或温热药所产生的不利作用,寒热配伍后体现了中医药多靶点的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