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甲状腺高频超声检查基础上,应用超声造影分析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癌病灶之间超声造影表现及造影曲线分析的差异,及其在诊断方面的意义。
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6例,总计有131个甲状腺结节,其中PTC及PTMC共92个。在高频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CEUS表现。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结节分为良性结节、乳头状癌、微小癌三组,分别以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与周边腺体的差异、甲状腺结节内部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分布差异为判断依据,对比其超声造影表现。
随后进行超声造影曲线分析,统计超声造影参数:Peak、A、B、k、TtoPk、Area、Grad、ATm,并计算△P1、△T1、△Area1(代表病灶与正常腺体之间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P2、△T2、△Area2(代表病灶内部两个不同区域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之间的差异),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1、甲状腺良性结节大部分呈中等增强(32/39、82.1%)及均匀增强(30/39、76.9%),而乳头状癌组则以低增强(35/42、83.3%)及不均匀增强(28/42、66.7%)为主要表现,微小癌组以低增强(37/50、74%)及均匀增强(41/50、82%)为主要表现。
2、共63例PTC、PTMC纳入超声造影曲线分析,PTC与周边腺体参数比较Peak、B、TtoPk、Are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TtoPk及Area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PTC及PTMC病灶其峰值增强程度(Peak)低、并存在延迟增强(TtoPk迟)、曲线下面积小(Area低)的特点。
3、PTC组与PTMC组病灶造影参数△P2、△Area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ea2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印证了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增强,而微小癌主要表现为均匀增强。
4、PTC、PTMC组病灶最大径与△Area2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值0.688(P<0.01)。表明病灶越大,其内部不同区域曲线下面积差异越大。
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超声造影可协助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但因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表现不同,需要根据结节大小分别探讨其超声造影表现。
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6例,总计有131个甲状腺结节,其中PTC及PTMC共92个。在高频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CEUS表现。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结节分为良性结节、乳头状癌、微小癌三组,分别以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与周边腺体的差异、甲状腺结节内部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分布差异为判断依据,对比其超声造影表现。
随后进行超声造影曲线分析,统计超声造影参数:Peak、A、B、k、TtoPk、Area、Grad、ATm,并计算△P1、△T1、△Area1(代表病灶与正常腺体之间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的差异)、△P2、△T2、△Area2(代表病灶内部两个不同区域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之间的差异),最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
1、甲状腺良性结节大部分呈中等增强(32/39、82.1%)及均匀增强(30/39、76.9%),而乳头状癌组则以低增强(35/42、83.3%)及不均匀增强(28/42、66.7%)为主要表现,微小癌组以低增强(37/50、74%)及均匀增强(41/50、82%)为主要表现。
2、共63例PTC、PTMC纳入超声造影曲线分析,PTC与周边腺体参数比较Peak、B、TtoPk、Are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TtoPk及Area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PTC及PTMC病灶其峰值增强程度(Peak)低、并存在延迟增强(TtoPk迟)、曲线下面积小(Area低)的特点。
3、PTC组与PTMC组病灶造影参数△P2、△Area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ea2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印证了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增强,而微小癌主要表现为均匀增强。
4、PTC、PTMC组病灶最大径与△Area2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值0.688(P<0.01)。表明病灶越大,其内部不同区域曲线下面积差异越大。
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超声造影可协助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但因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表现不同,需要根据结节大小分别探讨其超声造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