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末我国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3亿,占全国总人口34.1%以上,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导致众多家庭呈现出“4-2-1”或“8-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子女照顾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随着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数量增加,家庭养老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今社会养老的需求,从而增加了机构养老的需求。而在大量增加养老机构的数目时,人们往往只考虑满足床位需求,忽略了老人行为对养老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设计大部分都是模仿宾馆、医院的布局,居住空间与其他空间各自独立,各个空间设计缺乏联系,不能很好的满足老人日常生活。因此为了缓解老龄化的压力,提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的生活质量,基于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对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很有意义。本文以一家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监测13位老年人的行为轨迹,并辅助现场访谈以及实地观察,探讨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存在的不足之处,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而基于MATLAB软件编写的遗传算法程序,使用功能-空间分配模型优化出有益于老年人生活的空间布局。同时从不同楼层、不同时间段、与电梯的不同距离、不同性别、不同居住空间类型五种情况下分别比较分析不同老人的生活行为对空间布局优化结果的影响,探索老人的不同行为特点是否会造成优化结果的差异。通过访谈分析与优化结果总结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空间功能单一化,没有很好的利用空间所具备的其他功能,造成空间的利用率较低;(2)电梯对养老机构至关重要,其位置的布置将直接影响到老人出门活动的积极性;(3)从老人的日常生活角度分析,餐厅、康复训练中心与老人卧室的相对位置相比一般的娱乐空间更重要;(4)虽然部分情况下,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的模型优化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那样布局的目的没有改变,即需要将餐厅、康复训练中心与卧室尽量布置在相邻区域。本文通过结合现场访谈、实地观察及RFID定位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现状,为今后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及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同时提出的功能—空间分配模型不仅可以应用于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而且还能应用于其他养老服务建筑的空间布局优化,如日间照料中心、医院等,以充分提高空间利用率及更好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