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冠梨是以雪花梨与新世纪杂交培育而成的优良新品种,其因果肉细腻、果形端正、果实具有香气、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已经在河北、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等省(市)大面积栽培,成为我国梨树品种结构调整的主推品种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黄冠梨多采用套袋栽培,但近年来发现套袋后的黄冠梨果实在不同地区中均表现出鸡爪纹花斑(“花斑病”,下文即通称“花斑病”),特别是在果实成熟及贮藏期间,严重地影响了果实的外观品质,使果品商品率大大降低,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探明套袋黄冠梨果实花斑病发生机理,以为调控套袋栽培黄冠梨品质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本试验首先观察不同套袋果实发育组织结构,并分析了多糖、脂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在果实中的分布;其次研究套袋黄冠梨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类型钙与果实表面花斑发生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形态的钙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花斑病发生的影响及其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套三层袋和套白袋果实的花斑病发生率分别为22.5%和5.5%,均高于未套袋果实。未套袋果实角质层厚,而且呈波纹状分布,并渗入到表皮细胞间隙中,果实发育过程中厚度变化幅度不明显。套袋果实表面的角质层均匀一致,随果实迅速膨大,角质层变薄,且显著地较未套袋果实的薄,尤其三层袋果实与未套袋差异更大;套袋果实表皮细胞较未套袋果实排列致密;不同套袋处理果实单宁细胞层数随果实发育逐渐减少,在花后90天后,套袋处理与未套袋处理的厚度无显著差异。套袋果实果肉薄壁细胞排列紧密,胞间隙小,其石细胞大小和密度均较未套袋果实小。花斑病发病部位角质层模糊,表皮细胞及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间隙大。发病果实正常部位的角质层、表皮层厚度和单宁层低于正常果实。
2.不同套袋处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糖和脂类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黄冠梨果实多糖主要分布表皮细胞层、单宁细胞层以及石细胞中,果肉的薄壁细胞中分布较少。随着果实生长发育,果实中多糖逐渐增多,花后70天染色最深,随后又逐渐减少。果实中脂类主要分布角质层、单宁细胞层和薄壁细胞,并随果实发育,角质层和单宁细胞层变薄,但染色程度变化不明显,而果肉的薄壁细胞染色越来越浅。套白袋和套三层袋的果实中多糖和脂类分布和变化与未套袋果实一致,但较未套袋果实染色浅,且三层袋果实染色最浅。
3.套袋处理中果糖和可溶性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果实中葡萄糖在花后40d-80d增加较快,而后期变化不明显;蔗糖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维持在一定水平,而果实发育后期则迅速增加。不同套袋处理可溶性糖含量低于裸果,但差异不显著。果实中苹果酸、莽草酸和有机酸含量与裸果一样,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套三层袋果实中苹果酸和有机酸含量高于套白袋和裸果,其中在花后40d-60d差异达显著水平。莽草酸含量也于花后40d-50d显著高于套白袋和裸果。
4.套三层袋和白袋处理,果皮中K、Ca、Mg、Fe、Cu、Zn和Mn变化趋势与裸果基本一致。在花后80天后,套三层袋处理果皮中K、Mg和Fe含量显著高于裸果,而Ca的含量却显著低于裸果,套白袋的果实中钙含量也显著低于裸果。同时套三层袋果皮中Ca/K、Ca/Mg和Ca/(Mg+K)显著地低于裸果。而Cu和Mn含量以套白袋的为最高,其次为三层袋和裸果。套三层袋处理果皮中Zn含量在花后80-90天与不套袋裸果无差异差异,在花后100d之后显著的低于对照,但与套白袋的果实无显著性差异。套袋果皮中Mg、K含量的增加和Ca含量的下降与黄冠梨果实表面花斑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5.在花后70天,不同套袋处理果皮中总钙含量及不同形态钙含量无显著差异。进入膨大期后,套三层袋处理果皮中总钙含量及水溶性钙、NaCl溶性钙和醋酸溶性钙含量低于不套袋处理的,而盐酸溶性钙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在果实发育后期,不套袋处理果皮中以水溶性钙为主,在成熟果实中占总钙量的45.6%,三层袋处理则以盐酸溶性钙的比例最大,为47.7%。套三层袋黄冠梨果实发育后期钙吸收量的减少,以及水溶性钙的减少和盐酸溶性钙含量增加,与果实花斑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6.不同外源钙处理的花斑病发生率下降,其中浸果和叶面喷施显著低于套三层袋,但均较不套袋裸果显著高。钙处理果实的总钙和水溶性钙含量均较套三层对照高,其中浸果处理的果实与套三层袋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果实进入膨大期后,不同钙处理的总钙和水溶性钙含量均较裸果低。不同钙处理均显著地增加NaCl溶性钙和盐酸溶性钙的含量,但对醋酸溶性钙的含量没有影响。这说明Ca处理增加总钙以及水溶性钙、NaCl溶性钙和盐酸溶性钙,果实中这些钙浓度变化与其花斑病发生率的降低有密切关系。
7.生长调节剂处理果实中糖、酸变化趋势与套三层果实一致。在花后60d-70d,IAA和GA4+7处理果实中葡萄糖、果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套三层的果实,但果实成熟时,没有显著性差异。GA3和GA4+7处理蔗糖含量在花后80d以前与NAA和IAA处理一样,与套三层袋果实间无显著差异,但从花后100d-110d显著高于套三层袋的对照。莽草酸含量于花后40d-50d显著高于套白袋和裸果。果实成熟时,处理GA3处理果实苹果酸和有机酸含量显著高于不套袋的果实,NAA、IAA和GA4+7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生长调节剂处理对果实中莽草酸含量无显著影响。
8.生长素类和赤霉素类生长调节剂处理,果皮中矿质元素含量变化与套三层的对照基本一致。从花后80d开始,NAA、IAA和GA4+7处理果皮中K含量低于对照,其中GA4+7处理与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IAA以及GA3和GA4+7处理显著增加了果实中钙含量;NAA处理显著增加了果实中Mg含量,其他处理则与对照无显著差异;IAA显著提高果实Cu含量,NAA在花后50天显著高于对照,其他发育时期与GA3和GA4+7处理处理一样,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IAA、GA3和GA4+7处理促进果实中Fe和Mn含量的增加;不同类型的生长调节剂对果皮中Zn含量变化则没有明显效应。在果实表面开始出现花斑时期和果实成熟期,以GA4+7的Ca/K为最高,以对照和GA3为最低,而Ca/Mg则以IAA处理为最高,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9.IAA和NAA处理果实,花斑病发生率较套三层袋低,但均显著地高于裸果。进入膨大期后,即花后80天,IAA显著地较套三层袋果实中总钙含量高,但NAA处理与后者差异不显著;IAA和NAA处理果实中水溶性钙含量高于套三层袋处理的,IAA和NAA处理果实NaCl溶性钙与套三层袋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种类型钙均较不套袋处理的低。IAA处理较套三层袋显著地提高了醋酸溶性钙含量,而NAA处理对醋酸溶性钙则没有影响。IAA和NAA处理降低了HCl溶性钙以及残余钙的比例。IAA处理增加果实中钙含量,改变了不同形态钙的比例,使花斑病的发生率降低。GA4+7和GA3处理果皮中总钙及不同形态钙含量变化与套三层的对照一致;在花后90d后GA4+7和GA3处理果皮中总钙及水溶性钙和醋酸溶性钙显著高于套三层袋的对照,低于裸果,NaCl溶性钙含量与套三层袋的对照无显著差异,而显著低于裸果;GA4+7和GA3处理果皮中盐酸溶性钙在花后100d-110d显著低于套三层袋的裸果,而与裸果间无显著性差异。花后80d后,GA4+7和GA3处理水溶性钙占总钙的比例与不套袋裸果无显著性差异,显著高于套三层袋的对照;NaCl溶性钙占总钙的比例显著低于套三层袋和裸果;醋酸溶性钙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套三袋的对照,而盐酸溶性钙相对含量低于套三层袋的对照而高于裸果。
综合上述,套袋黄冠梨果实表面“花斑病”的发生与套袋导致的果皮表面角质层变薄和多糖、脂类分布的减少,以及总钙、水溶性钙和醋酸溶性钙含量降低和Mg和K含量增加有关。外源钙补给处理以及生长调节剂处理促进了果实表皮中钙含量以及水溶性和醋酸溶性钙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花斑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