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界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水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水系会以分水岭迁移和河流袭夺来响应局地气候、构造条件的变化。近期研究表明,从数字高程模型中提取的流域稳定性参数能够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参数包括‘χ’(基岩河道纵剖面上每一点沿河道方向的面积积分值)和局地高差。但目前分水岭两侧χ值的差异(χanomaly)和局地高差的差异(relief anomaly)指示流域稳定性的有效性仍待讨论。为评价流域稳定性参数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的有效性,本研究计算了北祁连山中段的14个流域21条分水岭两侧的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将其各自所指示的分水岭移动方向与已发表的流域平均侵蚀速率做对比,与流域平均侵蚀速率指示的分水岭移动方向一致即意味着该参数有效。结果表明,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有效指示分水岭移动方向的比率分别为12/21和13/21,研究区中部地区的横、纵向河流之间侵蚀能力的差异在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中均有体现。但在北祁连中段地区,χanomaly和relief anomaly与侵蚀速率之差的线性拟合关系较差(R~2分别为0.15和0.13),且流域稳定性参数与影响分水岭稳定性的内外营力之间的关系不明显,这说明分水岭两侧流域内的地貌差异较难直接指示水系演化过程中分水岭的移动。因此相较静态的流域稳定性参数而言,水系重组在耦合河道过程与坡面过程的模拟实验中表现的更为直观。在研究区中部地区,三个流域稳定性参数均指示黑河上游与梨园河间的分水岭(走廊南山)‘自北向南’移动,分水岭南北侧流域内的降雨及岩性存在空间差异,且北侧流域经历的构造抬升强度大于南侧。据此,本文提出问题:走廊南山两侧河流溯源侵蚀强度的差异是否为构造强度差异所控制?为此,本文设计了两组模拟实验分别验证以下两个假设:1)构造强度对流域溯源侵蚀能力的影响强于岩性与降雨;2)构造抬升强度大的流域有着较强的溯源侵蚀能力。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构造因素对水系均衡时间的影响大于岩性与降水对其的影响,抬升速率较大的流域溯源侵蚀能力较强。因此,本文初步认为研究区中部地区横、纵向河流之间流域溯源侵蚀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构造抬升强度的空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