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社会的“根”,长久以来使得以土地和家庭为基础的乡土社会保持稳定的状态。然而,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转型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土文化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基础正在消解。乡村从外部物质空间环境到内部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转变,广大乡村正显现出“新乡土文化”的特征。从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到“十三五”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已然成为农村、农业、农民转型升级的重要寄托。而从重庆南川区来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延续与升级,一批美丽乡村已经建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乡村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引起的乡土文化“土壤”的变迁,使得乡村规划建设中“村庄共同体”瓦解,“乡土”产业流失,乡村建设趋同化的问题凸显。在应对“新乡土文化”环境带来问题和挑战时,需要对南川区美丽乡村规划从模式和策略上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本文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着重分析了乡村文化、乡村社会、乡村产业与乡村建设出现的问题。并且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乡土文化变迁与乡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在乡村社会转型时期的规划与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南川区乡村社会鸦片战争以来乡土文化变迁的特点,并对当前处于变迁中的“新乡土文化”环境特征做出分析与判断,认为当前乡土文化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通过对重庆市南川区的金龙村、高桥村、金狮村三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资料收集与田野调查总结出了当前美丽乡村在经济产业、空间形态、社会关系、政治生态和农民心理认知出现的转变。在一系列调查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南川区“新乡土文化”环境,提出了应对当前乡土文化变迁的趋势,应该转变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策略,即梳理了影响“新乡土文化”的内生因子与外在因子,建立“新乡土文化”与美丽乡村规划的耦合关系。以及提出了美丽乡村规划应该挖掘乡土景观的内在价值;延续乡土产业;构建有机聚散的乡村空间格局以及重建乡村自组织机制的策略转变。最后以天池村美丽乡村规划作为实践案例,深入探讨“新乡土文化”视野下,美丽乡村在产业发展、聚居点规划与乡村建设内生力量培养方面的规划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