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东北平原一般4月末至5月初播种,9月下旬收获,每年裸露休闲时间长达7~8个月,且东北地区春季气候干燥、风力较大,导致该地区土壤风蚀严重,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本研究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比较试验,系统研究了东北地区均匀垄传统耕作模式、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耕作模式、宽窄行平作模式的产量、效益、生态效应以及适应保护性耕作的品种特性,为促进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东北春玉米区采用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使玉米生育时期提前2~3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明显提高,与均匀垄传统耕作相比,增产15.56%;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两年平均净收入比均匀垄传统耕作高1656.1元·hm-2。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使土壤风蚀量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及经济损耗量显著降低;提高土壤含水量上具有较大优势,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均匀垄传统耕作模式高1.15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增温效果明显,播种出苗阶段≥10℃积温较传统耕作模式高34.1℃,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是一项在东北地区具有推广前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玉米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研究表明,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下品种吉单137优势明显,郑单958次之;在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耕作模式下郑单958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综合来说,品种郑单958优势明显且性状稳定;吉单137虽然在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下产量较高,但受外界影响较明显,整体性状不稳定。本文针对东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比较试验研究,达到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为促进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