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糜烂性胃炎(CEG)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以慢性上腹部不适、疼痛、泛酸和嗳气为主要症状,但亦可无任何症状。CEG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可能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药物、食物的不良刺激、胆汁返流、精神压力等有关,导致胃粘液屏障和粘膜屏障受到损害,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而发病。临床研究指出Hp感染后自发清除少见,易致慢性胃炎的长期存在。且长期Hp感染所致的炎性及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多数研究表明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的炎性反应,防止萎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故近年中医在本病疗效研究中亦注重Hp的转阴率以及复发率的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观察导师王立恒主任自拟方“胃炎复合剂”(地丁15g、蒲公英15g、救必应15g、半夏10g、郁金15g、黄芩15g、元胡15g、乌贼骨30g、田三七10g、焦神曲15g)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用药后对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胃镜及病理组织学表现以及对HP根除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客观临床评价,以期探讨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制酸止痛法在治疗脾胃湿热兼肝胃不和、瘀血阻滞之糜烂性胃炎中的作用,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糜烂性胃炎提供新的临床研究依据。研究方法:选择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门诊及病房经内镜下确诊的HP相关性慢性糜烂性胃炎病人20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01例,对照组9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给予胃炎复合剂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PPI方案(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次,2次/天,阿莫西林胶囊1.0/次,2次/天,呋喃唑酮0.2/次,2次/天)根除HP治疗两周,后两周单用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次,2次/天。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综合疗效、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停药4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研究结果:1、治疗第14天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1.9%,经统计分析,u=8.526,P<0.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8天两组有效率均为100%,经统计分析,u=8.162,P=0.000<0.001,治疗组平均Ridit值为0.3527,对照组平均Ridit值为0.6502,说明治疗组愈显率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经x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在治疗第14天、第28天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胃脘疼痛、灼热或烧心、嘈杂或反酸等症状方面在治疗第14天及治疗第28天,两者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他如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在治疗第14天、第28天治疗组亦有好转,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临床应用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肝肾功能等未发现明显影响。研究结论:应用胃炎复合剂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兼肝胃不和)疗效优于对照组,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服用安全、未发现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及病人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