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大量土地被征用,也剥离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一方面,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用地扩展是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城市扩展所不可避免地要占用的耕地资源在我国极为稀缺和宝贵。据专家分析测算,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亩到300万亩,这意味着今后我国的耕地每年将减少250万亩到300万亩。 大量耕地的减少造成失地农民的数量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实际上,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着失地农民。当时引出的矛盾不大,原因一是过去城市化的进程很慢,农地转为非农地的规模很小;二是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农民“以土地换就业”,从而实现他们由农民身份向工人身份转换,使他们在国有企业内就业,消除失地农民今后就业、养老等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现在情况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是城市化的用地数量急剧扩张;二是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原有的招工安置和农转非等办法,在实践中己失去了原有作用和意义。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对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现行政策法规没有为失地农民的到来做好相应的准备,失地农民自身对此也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同时由于失地农民中大部分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缺乏竞争力,致使农民失地即失业。现行的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导致大量失地农民又转化为城市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隐患。因此,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尤其是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当前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要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建立相应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本文在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以淮安市清河区为个案,分析当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论证了当前为失地农民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借鉴国内外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内容。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框架内容;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对当前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具体阐述了失地农民含义、社会保障相关理论以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概念理论。第三部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以淮安市清河区为例,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国内外经验与对策建议,阐述构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借鉴总结国内外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第五部分结束语,对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对存在的不足作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