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年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但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量丰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为了缓解北方的用水压力,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而工程实施后的供水区水资源重新分配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沙河干渠供水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首先论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理,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配置形式、指导思想、配置原则等,介绍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研究的发展方向,为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接着调查分析了供水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情况,并着重分析了供水区的缺水形势,论证引江对其供水的必要性;对当地地表水与引江水进行频率分析,显示出两者之间总体上存在互补性,表明中线来水与当地水联合配置具有较大的潜在效益;分析计算供水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下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运用指标分析法对供水区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针对沙河干渠供水对象主要为城市和灌区的特点,对供水区水资源系统进行概化和分区,在此基础上,以供水区总缺水量最小来间接反映社会效益目标,供水带来的直接效益最大表示经济效益目标,区域生态用水量得到最大满足表示环境效益目标,建立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依据两个规划水平年(2015年、2030年)两个保证率(P=50%、75%)的水资源供需情况,拟定了模型参数;详细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实现技术及基于遗传算法的大系统总体优化算法的操作步骤,并用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对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进行供需分析并提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与方法。经验证,模型合理,算法有效。此优化配置模型及成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助于缓解供水区缺水形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供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