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望到绝望——从曼弗雷德和默尔索的对比看西方文学中“人”的走向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是人的一部分。人是现实生活的主体,文学自然离不开“人”这一主题。西方文学一直以来关注的一个焦点是人,是人的生存,是以人为描写的核心,西方文学的本质是表现人的生存状况,展示人争取自由的行动,也表现人们因丧失自我、自由时的精神痛苦。西方文学中“人”的走向可以说展现出了西方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的不同侧面。西方文学从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到20世纪现代派文学,文学中“人”的形象是从失望走向了绝望。拜伦的《曼弗雷德》和加缪的《局外人》中的两位主人公曼弗雷德和默尔索是各自时代“人”.的形象的典型代表。曼弗雷德充满了对世界、人类和自己的失望,他始终困守在失望里,可是他还有着希望,他始终坚守着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默尔索对世界、人类和自己都是绝望的,他的态度是一切都无所谓。人类所看重的亲情、爱情、友情,甚至于人最为宝贵的生命,默尔索都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短短的100年间,西方文学中的“人”已经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从失望走向了绝望。我认为曼弗雷德和默尔索的生存状态绝不是孤立的,而是恰恰反映了西方文学中“人”的总的走向,所以通过探讨曼弗雷德和默尔索这样典型的个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西方文学中的“人”是如何从失望走向了绝望。在以往的研究中将这两位主人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是从未有过的,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最大的难点。我力图在本文中通过分析曼弗雷德和默尔索这两个人物,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勾勒出西方文学在这短短的100年问如何从失望走向了绝望。
其他文献
1966年英藉华人高锟发明了通信光纤,从而彻底地改变通信的未来,亿万人开始共享一根光纤进行长途通信,天涯若比邻成为了现实.随着光纤在长途网、城域网乃至接入网主干段的大量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她们继承了传统礼教规定的美德:对子女言传身教,对丈夫尊敬扶助,对妯娌雅相亲重;她们又对僵化的压抑人性的礼教予以抛弃:无论
期刊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要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就必须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探索创新教育管理形式,进一步深化高职学生党员理论教育,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进一
余华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到了90年代初,余华的创作出现重大的变化。他开始进行长篇小说的写作,在叙事风格上也起了显著的转变。他放弃了先锋实验中的
本文以山西西南部地区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描写法、比较法、析层分析法等基本研究方法,全面、细致描写了该地区方言的语音特点,对部分语
本文分四个部分,拟从两汉士人身份地位由游士到宫廷文士、宫廷文士到儒士、儒士到士大夫,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汉赋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一部分,士人阶层
1工程概况rn青岛奥帆赛场31号地块商业项目建筑面积196 333.7m2.地下建筑轴线尺寸:东西向306m,南北向162-18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