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有土石坝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当时土石坝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地质勘查不完全等众多原因致使土石坝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以至于留下了工程隐患。在近年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部分中小型土石坝在坝后坡设置放水洞闸门,控制放水洞的启闭。这种控制方式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施工管理方便等优点,但与在坝前设置放水洞控制闸门的结构相比,这种控制结构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放水洞的运行方式发生改变,放水洞由无压状态变为有压状态,一旦放水洞管道内壁或连接处发生破坏,将以破坏点为源点向坝体形成局部渗流场,局部渗流场与土石坝的正常渗流叠加,抬高坝身的浸润线,引起坝体的渗透变形,最后导致破坏点周围坝体的沉陷、坍塌和滑坡。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土石坝渗流和坝坡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了土石坝渗流计算的基本理论和边坡稳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渗流分析软件Seep3D分别就均质土坝、粘土心墙坝、粘土斜墙坝三种坝型在放水洞发生破坏时土石坝坝体渗流进行计算,研究其渗流量和渗透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在渗流分析的基础上借助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SLOPE/W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各种工况土石坝下游坝坡进行抗滑稳定计算并绘制出最危险滑裂面图,进而对坝体的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价。经过渗流计算和下游坝坡稳定分析综合考虑,三种坝型的放水洞管道发生破坏均会对土石坝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破坏点附近渗透坡降超过临界渗透坡降,使土石坝发生局部渗透破坏,最终导致坝体的沉陷、坍塌和滑坡。在土石坝正常运行期间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现放水洞发生破坏应及时处理,防止发生溃坝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