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性别选择技术”评析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nu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人们就希望通过独特的药物、饮食甚至是迷信方式来人为选择婴儿的性别。但是古代的婴儿性别选择技术与现代意义的婴儿性别选择技术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古代,由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婴儿性别选择技术是以一种“朴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并不具备准确性与科学性,它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孩子性别的期望。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婴儿性别选择技术伴随着生殖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已有科学家宣称他们能够提供接近百分之百成功率的性别选择技术。单从技术的角度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飞跃,因为它的确提供给人类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自由。但是,如很多技术一样,在带给人类福利的同时也把问题同时带到人类世界。婴儿性别选择技术已经引起了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及技术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但是对这项技术的评价却并没有达成共识。社会学家对婴儿性别选择技术普遍持否定态度,特别是人口学者,他们把我国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归于婴儿性别选择技术的过错。伦理学者则担心婴儿性别选择技术的应用会造成一系列伦理问题,对此也抱有悲观态度。一时之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项技术成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本文从婴儿性别选择技术的起源、本质入手,追根溯源,对这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运用归纳、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婴儿性别选择技术的类型、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总结了目前对婴儿性别选择技术的各种社会评价,并对各种观点的优劣进行了合理述评。最后,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婴儿性别选择技术应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婴儿性别选择技术应用负面影响的几点建议。
其他文献
论文试图通过对马基雅维里非道德主义权利论的探索及韩非政治思想的反思,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及社会转型提供理论借鉴和价值启迪。在激烈的全球化综合国
本文论述了普世文化及其当代命运。普世文化从根本上的意义上说,在尊重和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基础上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保持异质性前提下人类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
本文首先理清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两个阶段九个环节,概括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出公民参与的五种方式,以及在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
谈话节目近几年走红中国屏幕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达到了200多个。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向来不鼓励自由奔放的意见表达,反映到现代
本文首先梳理了形而上学两千多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其次重点考察了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哲学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并从解构理论生成的理论渊源、历史根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