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风景营建智慧并不能得到合理且广泛地应用,而通过对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进一步挖掘与研究,在理论层面与案例层面进行补充与发展,可有助于传统风景营建智慧的“古为今用”,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启示。西安地区终南山(西起眉县,东至蓝田)北麓,自古以来是中国佛教的祖山和修行圣地。终南北麓佛寺选址布局,蕴含着古人因借山形地貌的人工营造智慧。除了寺院内部空间格局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之外,其与城市及自然环境之间的位置关系、工程营建比例尺度、视觉感知、景象寓意等内容,都包含了地景文化的内涵,对今天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古代营建智慧,探索传统空间设计理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中国地景文化理论的研究与梳理,对“合形辅势”人工营造理念进行进一步的理论阐释与案例论证。在终南山北麓佛寺的地景空间格局的系统分析与调查研究中,通过文献调研,探究佛寺的发展变迁与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时空关系;运用类比法与模式化的分析方式,分析研究终南北麓佛寺的相地选址并依据空间模式特征进行分类;最后经过实地调研与视觉景象分析,挖掘具有典型地景空间的佛教祖庭内景象空间的营造方式,探寻佛寺由“景”及“情”的空间序列。从而通过地景空间与景象空间的层面,揭示“合形辅势”人工营造理念在终南佛寺营建中的运用,更体现了寺庙园林中所蕴含的中国地景文化思想。通过对终南北麓佛寺地景空间格局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佛寺选址营建与城市变迁、山水格局息息相关,形成山——寺——城的空间格局。佛寺相地选址与空间环境的研究,体现“合形辅势”的营造理念,空间特征归纳为四种空间模式:“傲于山巅,造昆仑之势”的外向型空间,“一方之望,远借山势”的外向型空间,“冠山抗殿,依山就势”的内外结合型空间,“相地数理,藏风聚气”的内向型空间。并且,在三座佛教祖庭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寺庙园林之中通过视觉感知进行景象空间的营造,形成行为、视觉及精神尺度的空间序列。不同地景空间尺度下的分析研究,挖掘“合形辅势”传统营建理念,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