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时期,通常认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是过失犯罪。此时,该罪处于边缘性地位,关于其罪过的争论少之又少。随后《刑法修正案(八)》对该罪的基本罪状作出修改,扩容了环境要素,拓宽了污染物范围,降低了犯罪结果要求,同时该罪的罪名也改为污染环境罪。自此,有关污染环境罪的罪过争论拉开序幕。此后,为提高污染环境罪的利用率,织密刑事法网,司法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司法解释阐明如何具体适用该罪。污染环境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时期,通常认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是过失犯罪。此时,该罪处于边缘性地位,关于其罪过的争论少之又少。随后《刑法修正案(八)》对该罪的基本罪状作出修改,扩容了环境要素,拓宽了污染物范围,降低了犯罪结果要求,同时该罪的罪名也改为污染环境罪。自此,有关污染环境罪的罪过争论拉开序幕。此后,为提高污染环境罪的利用率,织密刑事法网,司法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司法解释阐明如何具体适用该罪。污染环境案件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多,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空前巨大,环境保护软约束得到根本扭转。然而,通过对污染环境案件的总体情况以及具体案例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罪过认定态度不一,以至于出现自说自话、同案不同判的局面。理论界对此问题同样众说纷纭,主要存在“故意说”、“过失说”、“混合说”三种观点。污染环境罪是公害犯罪,环境保护是世界性课题,因此,有必要对域外环境刑法进行考察,探寻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对英美法系代表国家与大陆法系代表国家的环境刑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前者缺少成文的法典,多是通过判例法惩罚犯罪,其对污染环境罪主观方面的证明标准要求较低。为了达到追诉环境犯罪的目的,法官会对制定法进行变通解释,对一些要求犯意的犯罪进行狭义解读使其实际上变为严格责任犯罪。后者则更加注重形式理性,通常在立法中明确罪过形式并为不同罪过配备轻重不同的法定刑,规定清晰,逻辑缜密,值得我国借鉴学习。通过对各类学说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故意说”较之于其他学说优越性明显。文义解释是各类刑法解释方法的基础,“故意说”恰是坚守文义解释的必然结果,认定过失则违背了《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另外,“故意说”契合责任主义理念,其法定刑幅度可以完全落在同章节其他环境犯罪中,保持整个环境犯罪体系罪刑均衡。同时,“故意说”能够满足提高追诉率的现实需求,依托共同犯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理论,可以降低司法实务工作人员的证明难度,提高犯罪追诉率。“故意说”还遵循了谦抑性原则,与其他部门法以及环境犯罪相辅相成,能周延所有环境犯罪行为,又不会过度拓宽犯罪圈,体现对人权保障原则的恪守与尊重。为能在司法实务中贯彻落实“故意说”的观点,司法实务工作者应调整法治理念,采取正确的方法论理解故意内涵。《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后,污染环境罪的法益随之变更为具有独立价值的环境法益,只要行为人对环境污染这一结果存在故意就能认定故意犯罪。在行为构造上污染环境罪采取危险犯与实害犯并存的模式,区分危险犯与实害犯不能仅从罪名差异上进行浅层次理解,应该立足于犯罪的具体形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故意的内容包括意志因素和认识因素。认定意志因素时要以当事人的客观行为为基础,若行为人根据经营经验已经采取了适当措施阻止危险物质进入环境,则不宜再认定为构成污染环境罪。认识因素包括事实认识与规范认识,在事实层面要求行为人应该对其行为可能会对整体的生态系统造成污染的结果有所认识,在规范层面上认可不知法者不免其罪。在相似罪名比较方面,区分污染环境罪与投放危险物质罪应注重所保护法益的差异,而在与危险物品肇事罪区分时,应强调间接故意与轻信过失的不同。
其他文献
音乐剧《心灵天空》以女大学生何苗苗在遭受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之后而产生抑郁症为主题。该剧通过李惠子污蔑何苗苗偷项链、何父索要钱财、何苗苗表白失败的视频公之于众的故事情节为戏剧冲突,在一连串的打击下抑郁不断加深,最终在同学们幡然醒悟后的帮助下走出阴霾,是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原创音乐剧。通过阐述原创音乐剧《心灵天空》剧本创作源起和剧目创作构思,以此为基础对何苗苗角色塑造展开解析;通过分析声音造型、形体造型
江苏扬州的“栽秧号子”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扬州民歌这片汪洋大海中,每一首栽秧号子都凝聚了扬州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随处可闻的生活气息。扬州栽秧号子以其婉转悠扬的旋律、热烈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独树一帜的语言特色等特点,在众多民歌艺术中脱颖而出。本文以个人音乐会中的两首栽秧号子《一根丝线牵过河》和《拔根芦柴花》为例,结合自身的专业实践,从音乐分析与演唱分析两方面入手,通
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淅川县,县境西北与陕西商南相连,西南与湖北郧县、丹江口、老河口毗邻,素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淅川县不仅是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其文化血脉中也流淌着秦风晋韵。其所孕育出的曲剧姓“淅”,是南阳曲剧的一支。淅川曲剧以南阳大调曲子为母体,吸收当地民歌小调以及山陕眉户戏、豫剧、越调等剧种发展而来。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分为四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笔者将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促成了中国文艺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文学影视改编,这一文化现象被学界自然而然地划归于戏剧影视文学的研究范畴,而较少地受到传播学研究者的关注、探讨,这折射出当下学界对文学影视改编的一种认识偏见,即忽视了文学影视改编作为一种跨媒介传播现象的特殊存在面向。在此意义上,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影视改编现象就构成传播学研究的一种特别对象,不止于此,透
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不断出现的房屋质量问题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房屋建设质量问题较多,其中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是一个主要代表。为了有效防范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问题,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和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策略。
本文系统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了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并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反思,以新时期学生综合情况为基础,针对问题提出了教学改进建议,从而进行科学化辅导,帮助小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简单来说,就是从心理教育的角度,为我国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
人格权作为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基本权利,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互联网时代,网络人格权侵权行为频发,人格权的特性决定了其一旦遭受侵害,往往就难以得到有效恢复。因此,加强对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刻不容缓。我国《民法典》新增的人格权禁令制度,将人格权维权的时间节点提前至损害发生之前,正是于立法层面进一步强调了人格权保护的重要性,其不仅贯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而且丰富健全了人格权的救济渠道,为人格权
新闻述评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体裁,对新闻事实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之上还对新闻事实进行深一层次的分析和解读,既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也提升了受众的阅读兴趣。而《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党报,在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等方面也极具权威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新闻述评呈现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话语态势。那么《人民日报》新闻述评是如何进行话语构建?“建设”话语的表现特征又有哪些?基于这些问题的提出,将《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