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辅助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模型,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治疗组)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差异,通过统计数据得出临床较合理的干预时机,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气管插管率,改善预后,缩短住院天数,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增加临床救治成功率。研究方法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诊断标准及NYHA心功能分级(附图表1),从我院CCU及I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辅助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模型,比较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治疗组)在治疗急性左心衰的疗效差异,通过统计数据得出临床较合理的干预时机,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气管插管率,改善预后,缩短住院天数,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增加临床救治成功率。研究方法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诊断标准及NYHA心功能分级(附图表1),从我院CCU及ICU 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急性左心衰的患者,选取心功能IVa-IVb级(NYHA心功能分级)的病人各18人,总数36人,将其分为两组,CCU常规药物治疗组18人(对照组)和ICU无创正压通气组18人(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经不同方案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记录治疗1h、6h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氧分压(Pa O2)、氧饱和度(SPO2)以及48小时后N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心输出量(CO)的数据变化,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疗效评价(1)显效:治疗1小时后紫绀消失,心悸、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心率、心律、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肺部啰音减少或消失,动脉血气Pa O2>60mm Hg。(2)有效:治疗1小时后紫绀和呼吸困难减轻,呼吸、心率、血压、Sa O2或Pa O2等指标改善。(3)无效:若临床症状不改善甚至加重,出现意识障碍,血气等指标恶化(动脉血氧分压Pa O2≤55mm Hg,末梢血氧饱和度Sa O2≤85%,动脉血PH值降低至≤7.2),则立即气管插管改为有创正压通气。心跳骤停或自主呼吸节律不齐,出现呼吸暂停或不规则呼吸者,均属于治疗无效。结果(1)纳入研究时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BMI)、年龄、基础心脏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2)治疗前两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血氧分压(Pa O2)、N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心输出量(CO)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1h、6h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的氧分压,氧饱和显著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的氧分压、氧饱和也有所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有所下降,但两组治疗后,无创通气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48小时后复测N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心输出量(CO)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有1例需气管插管,而常规治疗组为5例,两组气管插管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常规治疗组18例治疗后,有效例数为13例,总有效率为72.2%,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18例,有效例数17例,总有效率为94.4%(P<0.05)。(5)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无创正压通气组病例中16人在48小时后撤机,2人在72小时后成功撤机。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早期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迅速减轻患者痛苦,显著改善左心功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预后,缩短住院天数,值得进一步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CT测量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比(r PDA)、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中的表达,总结其相关性,进而确定r PDA、N
近年来研究显示,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吸烟、饮酒、滥用药物、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罹患人数越来越多,已经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而高血压发展到后期会造成左室心肌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这也被认为成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
目的:观察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 pulsation EECP)联合中成药物麝香保心丸对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心内科病房就诊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7年发布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第三位急性脑血管病,是以脑动脉瘤为主要诱因的脑血管破裂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急性临床病症。SAH发生后其病理过程先后经历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和迟发性脑损伤(Delayed brain injury,DBI)两个阶段。EBI发生在出血后0-3天,以颅内压升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SAH后72h内的脑组织损伤是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主要涉及血-脑屏障破坏后通透性增加、脑组织的水肿、脑微血管的痉挛及细胞坏死和凋亡、神经功能的缺损等病理反应。研究发现,在SAH后的早期脑损伤中,血
目的:探讨利培酮联合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难治性幻听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08月~2018年11月期间,到泰安市精神病医院就诊,符合本次入组标准的7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被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给予利培酮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利培酮合并使用安慰剂治疗,疗程全部为8周。选取3个时间点(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治疗第8周末),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
目的验证Cobio S120人工视图审核的重要性;探讨Cobio S120尿液有形成分报告与人工显微镜检的相关性;探讨尿液有形成分定量分析在截瘫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标准筛选14例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的截瘫患者,自留置导尿后每天清晨无菌留取清洁中段尿持续至更换导尿管。先进行尿细菌定量培养然后进行有形成分定量分析,绘制有形成分随导尿时间延长的变化图;以细菌培养结果为标准制作ROC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老年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资料,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致病菌分布及药敏耐药情况、并分析相关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基因扩增检验的结果,为本院临床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及治疗时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研究收集了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2188名中老年泌尿系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来源、基础疾病、手术以及使
目的:将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有机结合,分析急性脑梗死早期患者血液中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变化,探究三者的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期望缩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时间,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尽快得到临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