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主要疾病。脑缺血后继发性损伤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级联反应,其发病机制包括细胞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Ca2+稳态失调、细胞毒性作用等,其中过度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存在于脑梗死后坏死和缺血区域,成为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氧化应激在缺血性脑损害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pecies,NOS)可导致脂质过氧化、蛋白氧化以及DNA损害,进一步加重脑损害。因此,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又被称为应激活化蛋白激酶(stress-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APK)信号通路为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参与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激活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神经细胞死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大量实验研究,脑卒中仍是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仍缺乏合适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找到一种有效的神经保护剂用于脑缺血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具有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已应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模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也用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如阿尔海茨默病等。但有关雷公藤红素在脑梗塞急性期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甚少。本实验在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所致脑缺血模型上观察局部脑缺血后雷公藤红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可能通过对p-JNK、p-c-Jun和NF-κB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大鼠,应用Longa等的线栓法建立MCAO大鼠模型观察脑梗塞后雷公藤红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对照组(Vehicle)、雷公藤红素大剂量组(Celastrol,3mg/kg,Cel-H)、雷公藤红素小剂量组(Celastrol,2mg/kg,Cel-L)。药物干预组动物梗死后立即腹腔注射2mg/kg或3mg/kg的雷公藤红素。Sham组、Vehicle组给予等容量含1%DMSO的NaCl液。术后24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评分完毕将动物断头处死,用2%2,3,5-三苯基四唑氮红(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算脑梗死体积,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来观察p-JNK、p-c-Jun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1Sham组无神经功能缺损,而Vehicle组、雷公藤红素小剂量组和雷公藤红素大剂量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左侧肢体偏瘫。雷公藤红素大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在24h得到明显改善(P<0.05),雷公藤红素小剂量组与Vehicle组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Sham组无梗死灶。与Vehicle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大剂量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雷公藤红素小剂量组梗塞体积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l-H vs. Vehicle:32.55±2.99%vs.42.26±1.92%, P<0.05; Cel-L vs.Vehicle:38.99±2.20%vs.42.26±1.92%, P<0.05)。3与Vehicle组相比,雷公藤红素大剂量组的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下降,雷公藤红素小剂量组略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el-H vs. Vehicle:82.30±0.72%vs.85.48±0.27%, P<0.05;Cel-L vs. Vehicle:83.49±1.04%vs.85.48±0.27%, P<0.05)。4雷公藤红素下调p-JNK,p-c-Jun,NF-κB p65的表达。脑缺血后,缺血灶周围脑组织p-JNK,p-c-Jun,NF-κB p65阳性细胞数、蛋白水平以及mRNA表达水平均上升,给予雷公藤红素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均可以降低p-JNK,p-c-Jun,NF-κB的表达。结论:雷公藤红素可以减轻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对局灶性脑缺血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p-JNK、p-c-Jun、NF-κB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