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发展为大众提供广阔话题讨论空间的同时也引发网络舆论伦理的失范。近年来,网络舆论频频以过高道德标准要求个人或群体,并要求改变被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言语表达中带有情绪化、非理性成分。以“道德”为名义批判他人获得优越感的同时却忽略行为本身的背德,形成网络“道德绑架”。其实质是道德评价在网络空间的异化,是网络舆论暴力的一种体现。  网络“道德绑架”作为网络空间言论的畸形发展,具有伪道德性、公开性和强迫性的特点,表现为对当事人的非道德行为苛责、道德标准拔高以及道德要求错位。它对当事人造成舆论和精神压力的同时扭曲道德观,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继而影响公民道德建设。因此,分析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成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规避措施,对引导舆论良性发展、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观察发现,网络“道德绑架”有多方面的成因。从文化方面分析,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以道德为本位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泛道德主义的文化传统根植于国人心中,导致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多从道德层面找寻答案。社会方面,转型期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道德危机事件频发以及观念变迁滞后引发公众社会心理失衡。同时,公众社会心理失衡引发的道德批判在网络虚拟、自由及开放等技术特点下走向极端的“道德绑架”。此外,网络环境影响下,部分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业者新闻专业素养缺乏及不当的报道方式,使其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新闻报道并实施“道德绑架”。基于此,本文从构建道德建设支持体系、明晰媒体报道的责任、营造有序网络道德环境三个层面来提出应对网络“道德绑架”策略,以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化与艺术关系角度研究刘郎江南系列电视文化艺术片。首先阐述刘郎江南系列电视文化艺术片作品风格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努力阐明地域文化具有开放的特征,只要真正了解中国
期刊
微博的迅速崛起,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迫使传统媒体转战微博,借助微博的传播优势寻求新的生机。在这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大背景下,报纸官方微博应运而生。
文章首先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理论框架进行了概括性说明,接着讨论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中美新闻作品文本的选择.通过对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桨的奖项设置和评奖重点进行比较,文
期刊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同时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值得人们的特别关注.综观中国
动画片长期以来已成为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誉为儿童课外主要“精神食粮”。然而,当今动画片中普遍渗透着成人世界的种种“隐私”和“秘密”,由此导致当今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