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发展为大众提供广阔话题讨论空间的同时也引发网络舆论伦理的失范。近年来,网络舆论频频以过高道德标准要求个人或群体,并要求改变被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言语表达中带有情绪化、非理性成分。以“道德”为名义批判他人获得优越感的同时却忽略行为本身的背德,形成网络“道德绑架”。其实质是道德评价在网络空间的异化,是网络舆论暴力的一种体现。 网络“道德绑架”作为网络空间言论的畸形发展,具有伪道德性、公开性和强迫性的特点,表现为对当事人的非道德行为苛责、道德标准拔高以及道德要求错位。它对当事人造成舆论和精神压力的同时扭曲道德观,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继而影响公民道德建设。因此,分析网络“道德绑架”现象的成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规避措施,对引导舆论良性发展、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观察发现,网络“道德绑架”有多方面的成因。从文化方面分析,主要是由于儒家文化以道德为本位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泛道德主义的文化传统根植于国人心中,导致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多从道德层面找寻答案。社会方面,转型期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道德危机事件频发以及观念变迁滞后引发公众社会心理失衡。同时,公众社会心理失衡引发的道德批判在网络虚拟、自由及开放等技术特点下走向极端的“道德绑架”。此外,网络环境影响下,部分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从业者新闻专业素养缺乏及不当的报道方式,使其习惯于站在道德制高点进行新闻报道并实施“道德绑架”。基于此,本文从构建道德建设支持体系、明晰媒体报道的责任、营造有序网络道德环境三个层面来提出应对网络“道德绑架”策略,以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