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中国西北部中蒙边境的蒙古族部族之一——乌拉特蒙古族的火神信仰为研究对象,围绕与火神信仰相关的仪式活动,通过分析火神在当地主要仪式过程中所承担的形象与权责,来探讨乌拉特蒙古族人对于火神的认知问题,通过分析火神祭祀系统背后所呈现出的信仰体系,指出这种信仰体系对于边境牧区当地乌拉特蒙古族人的生存意义与核心价值所在。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对乌拉特蒙古族火神信仰与仪式实践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研究背景、田野资料与创新之处进行了论述。正文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首先是对乌拉特蒙古族所居边境牧区地理自然、生态生计方式的介绍;其次对乌拉特蒙古族火神信仰及祭祀系统的由来、火神形象的形成与演变、相关火神与宗教职业者等方面进行描述。第二章和第三章关注以B嘎查为代表的乌拉特蒙古族牧民延续和传承三百多年的年祭——家庭祭祀火神仪式与养驼牧民的春祭——骆驼祭火仪式。通过对仪式的由来、筹备与祭祀过程及其禁忌、仪式中的火神形象与权责等内容的呈现,以20世纪50年代及其相关政策作为仪式变化的时间节点和仪式变迁分界线,来分析时刻处于国家话语体系下的边境牧区社会里的人与神、人与人在火神祭祀仪式中的互动与互惠,指出火神祭祀系统这一表征下所隐含的是当地蒙古族人信仰的核心所在。第四章以火神信仰为中心的日常传统仪式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对祭天仪式、婚丧嫁娶等日常实践仪式中的火神形象与权责的阐释,将乌拉特蒙古族牧民的以火神信仰为中心和主线的信仰体系贯穿起来,并对当地牧民信仰体系下的传统“生存心态”与国家话语“直接闯入”的互冲关系进行分析。第五章论述W旗官方于2013年开始的集体祭火与牧区基层的家庭祭火之间的互冲与博弈:官方建构的集体祭火无疑是关于国家环保话语所引导的“生态价值”、“文化发展战略”与牧民生产生活实践、“地方性知识”的悖论。而这种建构的集体祭火仪式因与当地乌拉特蒙古族人稳固的核心信仰对冲而遭到当地基层牧民语言化与仪式实践的“反抗”。结语部分指出:在边境牧区传统社会里,作为整体的、日常的信仰生活是如何通过仪式来进行“表达”的。乌拉特蒙古族人通过家庭祭火、骆驼祭火、祭天与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实践所要“表达”的核心信仰与文化价值所在,而当地火神祭祀系统这一外在表征下所隐含的即是:当地人根深蒂固的火神信仰体系无疑是民间信仰的一个典型。总之,本文意在从仪式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依旧注重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尤其是在实地调查中将针对当地生态和文化发展的实时政策——这一定义民族性的关键性象征符号与牧民的信仰仪式体系结合进行分析。在利用实践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时,通过分析乌拉特蒙古族人火神祭祀系统背后的信仰体系,展示出乌拉特蒙古族人是如何信仰火神、如何围绕火神进行相关仪式实践的,进而分析火神信仰体系与祭祀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定性,试图探讨在当代的消费社会语境中,这种民间信仰能够活态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