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涎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rphic adenoma,SPA)又名涎腺混合瘤(salivary mixed tumor)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根据国内六大院校口腔病理室统计资料表明,多形性腺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0%以上,占其全部良性肿瘤的87%以上。虽然此瘤属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但容易种植和复发,多次复发可导致癌变。因此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在国内,多形性腺瘤的细胞系尚未建立。为了对多形性腺瘤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细胞系是很有必要的。材料与方法:1.细胞的体外培养: (1)组织来源:肿瘤取自一位37岁男性患者,右侧腮腺肿块,于2002年10月 25日入院。病理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培养取自原发灶手术新鲜标本,术前患者未接受过任何化疗和放疗。(2)细胞培养的经过:在无菌条件下,由手术标本(在原发病灶区)取得组织。术后标本置于含高浓度青、链霉素的培养液中30分钟,在无菌条件下去除周围正常组织及坏死的癌组织、血块及粘膜,剪成约1mm3小块,贴于25ml玻璃培养瓶壁上,静置10分钟,然后翻转底壁朝上,置于37℃、5%CO2培养箱内2小时,再将培养瓶翻转,加入少量含2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g/ml链霉素、PH 7.2的RPMI1640培养液,保持组织块湿润。24小时补<WP=4>加少量培养液,刚没过组织块,静止培养。3天后,第一次观察,以后每天观察一次,以后视PH值变化加或更换新鲜培养液。第4天,观察有个别成纤维细胞游出,培养第7天,倒置显微镜下见部分组织块周围长出细胞晕,细胞呈上皮样镶嵌排列,少数细胞呈分散生长状态。每3天换一次液,第17天,第一次传代。用0.25%胰酶和0.02%EDTA(1:1)消化细胞。对成纤维细胞采取了消化的方法,经2~3次传代后获得较为纯净的肿瘤细胞,现在已经连续传代12次以上,建立了有限细胞系,命名为SPA-02。结果:1.生长情况:SPA肿瘤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从组织块周围游出,形成“细胞晕”,随着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晕逐渐扩大,最后连接成片。可见有重叠生长现象。传代后细胞有的呈单个分散状态,也有的呈团块存在。贴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细胞开始分裂、增殖,随着细胞的增殖先形成小片状,然后连成一大片。早期,每瓶扩传两瓶时,一般在7天左右即可基本铺满瓶底。有关的观察指标如下:(1)生长曲线:取第5代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小方瓶内,隔日换液,每日取三瓶计数,连续八天,制成曲线。传代后,因第1、2天细胞未贴壁曲线有所下降,第3天呈现上升趋势,第5、6天达高峰。(2)冻存及复苏后的生长情况:取第7代细胞,用10%的二甲基亚枫作保护剂,贮存于液氮中。于2个月后,取一支复苏,细胞生长状态良好。2.形态学观察:(1)活细胞观察:自然贴壁后生长的细<WP=5>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多为短梭形、多边形的上皮细胞。多边形细胞镶嵌排列,有的形成腺管结构,部分梭形细胞包绕在腺管外周,大部分梭形细胞单独成片排列。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2)组织学染色:采用吉姆萨染色的方法对培养细胞进行组织学染色。吉姆萨染色后,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粉红色。腺上皮呈圆形或柱状,排列成簇,形成腺腔,个别细胞胞浆内富含粘液,形成空泡。肌上皮细胞呈梭形,单个或片状分布,细胞外有粘液样物质。(3)组织化学染色:用甲苯胺蓝对细胞周围的粘液样物质进行染色,结果粘液出现紫红色,显示γ-异染性,表明此粘液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分泌的间叶性粘液。3.免疫细胞化学观察:采用单克隆鼠抗人低分子量(52.2KD)角蛋白和单克隆鼠抗人平滑肌肌动蛋白对培养中的细胞分别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柱状或圆形的腺上皮细胞对角蛋白反应阳性,胞浆呈黄褐色;梭形或多边形的肌上皮细胞对平滑肌肌动蛋白反应阳性,胞浆呈黄褐色。肌上皮细胞分布在腺上皮细胞外周或单个或成片排列。4.动物接种: 购自北京中国医科院动物所的Balb/c裸小鼠共六只,每次2只,一共实验3次,每次实验注射的细胞浓度为2×107/ml,观察三个月,结果未发现肿瘤包块形成。结论:1.建立涎腺多形性腺瘤有限细胞系SPA-02。2.传代的SPA细胞保留了原代细胞的特点,并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