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公共部门提供基础设施的模式受财政约束而供给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建设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寻租腐败等导致供给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这为积极探索私营方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在该领域推广PPP项目,助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机遇。PPP模式是公私资本合作新范式,也是公共部门与私营方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重要机制。农村基础设施通常投资较大、建设期长、成本回收慢,风险因素较多,运用PPP模式可以结合公私双方的优势更好提供农村基础设施,但该领域风险分担机制尚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研究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有着一定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与风险分担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了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分担、博弈论相关理论基础;通过文献调研与案例分析,结合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特征,提出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普遍存在的37项风险因素;其次运用静态博弈模型,基于公私双方的风险偏好系数,将风险因素划分为单方承担风险与共担风险,并为单方承担风险确定合理的分担主体,从而得到风险分担的初步方案;接着通过构建私营方优先出价的讨价还价模型,运用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思想,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共担风险分担比例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最优分担比例与谈判损耗系数、公私双方地位非对称性程度及信息不完全性有关;最后以马口镇污水处理PPP项目为案例,删减项目不存在的风险因素,最终得到该项目的28项风险因素,基于风险偏好系数得到该项目7项共担风险,通过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计算出公私双方各自需要承担的最优风险比例。论文创新点在于:结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特征,提出农村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运用博弈论方法进行风险分担的定量研究。采用静态博弈模型,将风险因素划分为单方承担风险与共担风险;基于讨价还价动态博弈理论,构建共担风险参与主体的最优分担比例模型,求得模型的最优纳什均衡解,从而得到该领域共担风险最优分担比例的确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