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上。无论从最优货币区理论本身来看,还是从我国货币经济水平的发展来看,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从现实情况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与经济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管制不断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表现越来越突出,已经有不少国内学者或者在理论著述中系统研究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机理,或者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以往对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往往从一个国家的整体出发,而鲜有在金融结构视角下对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研究。现有的经济措施往往忽视了金融结构与信贷政策区域差异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改革的成果。金融结构不仅是金融业自身能否稳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对于货币政策传导具有重大影响。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传导渠道的主要渠道,如何主动通过金融结构的了解和认知,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金融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内在联系为研究主线,分析特定金融结构及其对应的货币政策中信贷传导渠道,同时研究金融结构对货币政策传导各个渠道的影响。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理论并结合我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的现状的基础上,利用2001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用平稳性检验、最小二乘法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我国金融结构地区分布差异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实证的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结构的地区分布差异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金融结构地区分布差异是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东部地区金融结构多样化,而中西部地区因为金融结构的单一,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的宏观经济的增长。文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促使地区间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上差距的缩小,实现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