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欺负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注意偏向:来自行为和眼动的证据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ya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欺负是指个体遭受他人故意的重复攻击,且个体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经历。它有一定的普及率,并伴随着严重危害,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受欺负者的情绪问题,对认知机制的研究数量较少。注意偏向指个体将注意更多地分配到特定类型的刺激上,过度的注意偏向会使得个体产生不良适应。拒绝敏感性模型认为来自社交的伤害会使个体通过回避社交拒绝线索保护自己;而社交重构假设理论主张来自社交的伤害会使个体提高对社交接纳线索的警觉试图弥补自己的归属需要。以往类似研究未得出一致结论,而对受欺负者注意偏向的实证研究又相对匮乏,且未对注意偏向的具体成分作进一步区分。因此,本研究关注大学群体的受欺负情况,结合眼动设备从动态视角探讨受欺负大学生是否对社交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并试图在时间进程上区分其注意偏向的具体成分,为受欺负的研究和未来的干预提供新的证据和参考性建议。围绕这一目的,本研究设计了一个调查和三个递进的实验。首先对大学生受欺负情况展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样本中受欺负发生率为12.04%。随后展开三个递进的实验。实验一,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考察受欺负大学生与未受欺负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显示受欺负大学生对社交信息的注意偏向指标RT注意偏向显著大于无受欺负大学生,表明受欺负大学生对社交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实验二,采用点探测范式结合眼动设备,通过分析反应时和眼动指标进一步讨论受欺负大学生的注意偏向成分。行为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欺负大学生社交接纳词的注意定向指数显著高于社交拒绝词,说明受欺负大学生对社交接纳词有显著注意偏向,其成分主要为注意定向加速。眼动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受欺负大学生的首次注视时间显著高于无受欺负大学生,从动态的角度验证了实验一的结论,并具体指出受欺负大学生注意偏向主要发生在早期阶段。但行为和眼动的结果均未发现受欺负大学生在任一阶段对社交拒绝信息的注意偏向。实验二的结果符合社交重构假设理论,表明受欺负经历会增强个体的社会交往动机,增强个体对社交接纳线索的警觉。实验三,试图采用Leary等人(2007)的自悯诱发任务对受欺负大学生的自悯与注意偏向的关系进行探讨,然而结果并未观察到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自悯水平上的显著差异,因此未进行后续方差分析。对此,可能的原因是被试群体的同质性较高和实验范式的限制性。需要未来研究的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采用不同实验范式结合眼动设备,发现受欺负大学生对社交接纳信息存在注意定向加速,主要发生在早期阶段。本研究结果从动态角度拓展了以往研究,同时可以为受欺负个体的注意力训练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文化适应压力是一种适应性压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相互接触而体验到的压力,个体在适应新文化环境过程中可能会对新的环境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国外针对留学生及移民群体的研究中发现,文化适应压力是抑郁的预测因子,文化适应压力可能对国内来自偏远少数民族聚集居住地区,在内地高校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国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群体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大于汉族学生群体,
该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建设的研究内容、需要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均给出了建议。这些研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建设具体研究方案的设计有着启发和引导作用。
学位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被赋予新的使命,其布局结构亟待调整优化,而作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的关键维度,专业群建设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质量。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新业态、新工艺、新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趋势,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应遵循产业结构升级、数字技术赋能、专业融通共享、学校特色定位、学生发展需求的五大维度,构建具有平台优势的模块化、结构化共享课程,通过协同化、
学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也在不断地革新,随之而来的病理性网络使用(又称网络成瘾)也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性问题。研究表明,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对个体的认知加工能力尤其是工作记忆能力会产生消极影响,可能对其工作记忆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但也有研究表明网络游戏高手由于长期的网络经验,锻炼了其手眼协调能力,因此工作记忆能力较常人来说表现更好。那么病理性网络使用者是否也会像网络游戏玩家一样,由于长期的上网经验而
学位
多元利益主体博弈导致城市存量工业用地更新实践的困难,亟需促进存量工业用地更新中多主体协同行动以适应城市存量发展趋势。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按照“利益诉求—协同行动—协调重点”的城市存量工业用地协同治理分析框架,对北京市S老工业区和Q老工业区进行案例研究。研究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更新模式均以土地高效利用为整体性共同目标,虽然在相关城市土地政策框架下不同主体有差异化的利益诉求,但最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1928—1982)的代表作之一,曾获“星云奖”提名,受到世界各国科幻爱好者的青睐,有“赛博朋克奠基之作”的美誉。该小说成为世界科幻文学经典之作的原因在于创造性地使用了“仿生人”这一角色,将仿生人设定为外形与人类无异的人工智能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