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对中国北方玉米产区,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辽宁等6个省份的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组成进行了监测,同时对110份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检测和遗传多态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1年,玉米大斑病在陕西杨凌、甘肃灵台、山西忻州、河北平泉、宁夏固原等地发生较重,而在陕西榆林,辽宁沈阳、丹东、铁岭发生较轻;尤其是在河北承德的病害发生提早至6月下旬。2012年,玉米大斑病在东北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严重,一般病情为5~7级,严重地块可达到9级;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玉米产区发生较重,病害发生依然提早至6月中下旬;宁夏、陕西、甘肃等地玉米大斑病发生较轻。2.生理小种田间监测结果表明,辽宁、山西、河北等地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为复杂,存在0、1、2、3和N号生理小种;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生理小种组成相对简单,以0号小种为主,1、2和N号小种为辅。3.试验对采自于我国北方各省区的110份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了交配型测定,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交配型为a的菌株101株,占总鉴定菌株的91.82%;交配型为A的菌株4株,占总鉴定菌株的3.64%;交配型为Aa的菌株5株,占总鉴定菌株的4.54%。4.本研究建立了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共筛选出18条适宜玉米大斑病菌ISSR-PCR分析的引物。5.从110份菌株中共扩增出169条DNA片段,其多态性位点有158个,占总扩增片段的93.5%。采用NTSYS-pc软件对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阈值为0.78的水平上分为14个类群;发现中国北方玉米产区的玉米大斑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多态性分化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与交配型之间的联系尚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