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宋诗话考》与《宋诗话论》。上编分为两章:《宋诗话杂考》与《单篇诗话考证举例》;下编分为三章:《江西诗派诗话论》、《反江西诗派诗话论》、《比较研究》。 上编第一章主要考索宋诗话基础研究中的一些文献学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诗话作者的生平事迹、所处时代、诗话文字以及其它相关内容。该章主要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对郭绍虞先生的《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中一些缺漏或错舛的内容进行考证。该章考证出以下成果: 《中山诗话》的作者刘攽生卒年分别为1023、1089年。《西清诗话》的作者蔡绦生于1097年、卒于1156年稍后;《彦周诗话》的作者许顗的生年为1091年;唐庚生年为1071年、卒年为1121年、籍贯为眉州丹棱(今四川省丹棱县);朱弁卒年为1144年;曾慥乃吴开之婿,而非秦桧之婿,《优古堂诗话》非吴开之作;周紫芝生于1082年,卒于1155年左右;胡仔生年为1110年;曾季狸生年为1118年;范温卒年为1125年;《古今诗话》的作者李颀非画家李颀;吴子良生年为1197年,卒年为1256年左右;郭思生年为1061年,卒年为1134年;辑出了《瑶谿集》佚文多条;对《唐宋名贤诗话》有关问题作了辨别;王明清生年为1127年;作了《柳溪诗话》、《刘宽夫诗话》的补遗。 上编第二章对《蒲氏漫斋录》作了考证。考证出其与《漫斋语录》、《漫斋诗话》等同书而异名,其作者是蒲大受,写作时间至迟在绍兴末。且考证了蒲大受的事迹,卒年,著述佚存等。此外,对《蒲氏漫斋录》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对其作者蒲大受的诗学理想与归属进行了论述。 下编第一章论述了江西诗派诗话,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八部诗话著作进行研究。该章对《后山诗话》“以杜诗为法度、论诗宗山谷”及倡“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进行了分析、辨别;对《王直方诗话》称许苏、黄进行了剖析,认为山谷也强调现实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山谷与东坡对陶渊明和杜甫之非常推重揭示了创作的规律、王直方对待诗歌创作中修改润饰的作用有较完满的认识;对《潜溪诗眼》之“识”、“炼字”、“命意”进行了分析,比较了黄庭坚与严羽关于“识”、“悟”的观点,重新评价了山谷之“点铁成金”,同时联系范温与张表臣等人的主张进行分析,指出:《潜溪诗眼》在“识”、“炼字”方面具有较高的诗学价值。范温论“识”对严羽论“识”具有导夫先路的功绩。范氏关于言意关系的精妙论述既是宋代“新变”时风的反映,又为言、意关系之美学内涵增添了新鲜血液。 该章对《藏海诗话》尚“奇”与“炼字”的倾向进行了论述,认为吴可有尊崇杜甫与苏、黄的明显倾向;对《冷斋夜话》倡“自然无斧凿痕、平淡中见奇异”的诗学主张进行分析,认为它反映了宋代诗歌美学趣尚。此外,分析了其中关于“艺术构思”的内容,并辨析了“夺胎换骨;对于《彦周诗话》,我们认为它扩大了诗话的内涵,表现出宗苏、黄的倾向,以及提倡委曲婉转的诗歌风格;对《童蒙诗训》,我们作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是其尚“隐曲”、倡“悟入”与“活法”的倾向,二是其赞苏、黄的内容,三是其不迷信古人的求新态度。我们认为吕本中的“悟入”、“活法”理论是既继承前人又有创新的诗歌主张,对纠正江西末流入而不出的弊端非常有益。此外,我们分析了《竹坡诗话》褒扬东坡、山谷的内容,认为其推重苏、黄并非贵今贱古,对其倡“隐”的主张加以肯定。 下编第二章研究了反江西诗派诗话的一些特点。《石林诗话》倡“自然清新、不假绳削”的美学主张,反对用事牵强、以诗为文字游戏的态度,在南、北宋之交江西诗派活跃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救弊补偏的作用。其以禅喻诗,蕴涵了从诗歌创作到欣赏的几个阶段的特点:《白石道人诗说》是一部纯粹的诗歌创作论,广泛涉及诗歌的艺术构思、表现方法、风格流派、诗人修养以及艺术意境等问题。姜夔从江西诗派入而能从江西诗派出,其重法度而不限于法度、倡“自悟”,显示了相当程度的理论自觉。姜氏之倡 “自悟”,是他对江西末流重“法度”太过而丧失创造性有清醒认识的反映,其“自悟”鲜明地突现了审美主体在体味意境的过程中主动观照的审美思维特征。姜氏之“自悟”不仅具有纠正江西末流之弊的作用而且揭示了中国古代美学之本质问题。 《岁寒堂诗话》是一部重要的反江西诗派的诗话。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张戒对“言志”说的继承与发展;二、对“思无邪”说的贡献;对苏、黄及江西诗派的批判。对“言志”说的继承与发展体现在他的主张一一“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上。这一主张一方面表现出他把“志”置于主宰地位: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情志一也”的含混笼统,给予了“咏物”(抒情)一定的位置。张戒折衷了“言志”说与“缘情”说,但仍然固守儒家诗论的总纲领—“发乎情,止乎礼义”。他在“思无邪”说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把“思无邪”的内涵从思想内容扩展到语言形式,从而接触到了诗歌审美层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