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内部资本的空间流动,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基础与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资本在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成了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与此同时,资本在区域之间配置的巨大差异,不仅源自各区域内部资本形成率差异,而且源自跨区域资本流动差异。而资本跨区域流动也是导致各主要区域之间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主旨,就在于对中国跨区域资本流动现象进行一个系统性考察,探讨跨区域资本流动的一般机理,阐释资本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原因和作用,揭示它的空间流动规律。这样一种考察的理论意义,在于按照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给予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内部资本跨区域流动以理论解释,由此可望在区域经济/空间经济学和转型发展理论研究的交叉领域获得一定突破;其现实意义在于科学地认识这一现象,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跨区域资本流动现状与格局,然后应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建立跨区域资本流动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跨区域资本流动的一般机理。应用模型和机理,实证研究我国跨区域资本流动,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且以实证分析为主。具体研究方法不少于三种:一是数理模型,二是计量检验,三是历史和理论、数据和事实相结合的方法。本文认为,我国跨区域资本流动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跨区域资本流动是为实现政府政治经济目标服务的。当政府奉行效率优先原则时,政府主导型资本多流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当政府奉行公平优先原则时,则多流向相对欠发达地区。市场主导型跨区域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因是逐利和避险。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构建的一个两地区跨区域资本流动模型解析式明确地表达了一个地区对资本的两种作用力:一个地区的市场空间对资本产生的是聚集力,企业的空间分布对资本产生排斥力。当两种作用力不平衡时,就会产生资本的区际流动。由于在一国境内,劳动力流动相对比较自由,因此,资本流动会引致劳动力流动,从而产生循环累积因果过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进一步向资本收益率高的地区流动,直到该地区拥挤效应产生的排斥力等于该地区聚集力止。我国跨区域资本流动是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共同流动的结果,由于市场主导型跨区域流动的资本规模一般要大于政府主导型的,因此,资本最终的流向由市场主导型流向决定。利用F-H模型,本文对我国资本跨区域流动性程度进行了计量检验。现有的计量检验都是在国家层次展开的。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到区域层次,首次从我国三大区域层次检验了每个大区域同其它区域省际资本流动性程度,结果表明,我国西部与其它区域省际资本的流动性最好,东部最差。这种流动性计量检验结果,也实证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三大区域的资本流动格局是从中西部流向东部。理论分析表明,这种流动格局扩大了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根据理论分析模型建立的计量方程实证检验的结果,支持了这个理论分析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