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洛渡水电站左岸谷肩堆积体开挖边坡变形机制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溪洛渡水电站左岸谷肩堆积体(前缘)斜坡中下部存在一呈“凸坡”形态的缓坡平台,此缓坡平台刚好位于左岸引水发电进水口及泄洪洞进水口的上方,因此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削方开挖。开挖边坡深部存在潜在滑移迹象,滑面位错特征明显,变形随时间呈增加趋势。此部位对进水口及缆机平台的施工安全影响较大,且与电站运行戚戚相关,为此,弄清该堆积体斜坡的变形机制、合理地评价其稳定性、科学地预测其危害就显得非常必要。由此,本文以该堆积体斜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质分析、监测分析、数值模拟分析以及极限平衡等方法,通过对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的分析,研究了堆积体斜坡的基本特征及变形破坏机制,初步确定了开挖后边坡失稳的潜在滑移面及失稳特征和失稳范围,并评价了边坡开挖后的发展演变状况和稳定性。研究内容和结果表明:(1)左岸进水口上方谷肩堆积体主要是由坡洪积物、冰川冰水堆积物、古滑坡残体所组成的,堆积体底部存在性状软弱的古滑带,其对开挖边坡的变形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堆积体的地下水位较为低平。(2)综合监测成果和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研究得知开挖边坡的Ⅱ~Ⅴ区的变形主要有两种模式:Ⅳ区坡体浅表部的剪切变形以及Ⅱ~Ⅳ区以古滑带为底滑面的深部变形现象。其中深部变形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古滑面为剪出口,追踪古滑带的长度约50m左右,然后脱离古滑面往上开始呈30~40°向坡体内部延伸,目前浅表部已延伸至坡体平台前缘,但尚未发育成贯通的“滑面”,此种变形是由于开挖活动所引起的、伴随应力分异所产生的变形调整;一种是在距开挖坡面水平埋深100余米古滑带处的变形现象,变形速率小,发展缓慢,此种变形是由于边坡开挖前自身已有的应力调整所表现出来的蠕滑现象。最后总结出各种变形的发展趋势是以一种持续很长时间的蠕变变形现象延续下去,但其对坡体的稳定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3)通过运用极限平衡方法之传递系数法和毕肖普法对坡体各区开挖前后天然、地震、不同比例饱水工况下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各区在这几种工况下均处于稳定和基本稳定的状态,但安全储备有差异。总的说来,Ⅱ区、Ⅴ区稳定性较高,安全储备较大;而Ⅲ区、Ⅳ区虽然稳定,但安全储备相对较低。通过本文对左岸谷肩堆积体开挖边坡变形机制的分析,对溪洛渡水电站边坡工程的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据。
其他文献
受断裂极为发育、储层类型多样等多种因素影响,惠民凹陷西部唐庄地区尚未建立系统准确的地层格架及储层分布体系,长期制约了该区的勘探与开发。基于以上问题,论文利用地质、
目前,几乎所有的CAD开发商和一些CAD用户都在其CAD系统上开发了内容丰富的标准件库,的确给设计人员带来一些方便。但由于缺乏对异构CAD系统的支持,使得零件信息交流存在障碍,
山西省的地质灾害基本分布在煤田区域,主要包括地裂缝、地面塌陷、滑坡和煤层自燃等。煤层自燃是煤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是一种常见的热异常现象。煤田存在各种各样的热异常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不断腾飞,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固然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开发洁净能源,但是化石能源仍旧是全球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区内地层发育较完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山地多过平原,因此人们对土地的开发更加剧烈,而且福建降雨量大且伴有台风,山地坡度较大,山坡残积土较厚,因
随着海洋活动及开发日益频繁,水下结构物种类繁多,有些钢构部件在水下长期服役中会出现失效损坏,需要及时修复。针对此种需求,本文提出了水下移动平台搭载焊接操作臂形式的水
兴县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晋西挠褶带北中部。区内中-新生界地层发育,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地层、新生界新近系和第四系地层。根据研究区出露中生界地层
钻杆是石油钻采行业中大量使用的重要零件,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抗拉及抗疲劳性能。研究表明,在钻杆管端加厚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加厚过渡带的形状对钻杆的使用寿命有显著影响。
华北油田富油凹陷已有几十年的勘探历史,其中规模大、埋藏浅、构造简单的圈闭多己被发现且钻探;对于形态好、面积大、成藏条件较好的构造圈闭将越来越难以发现。该油田的现状
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4年的MODIS数据、气象数据,构建CASA模型,对内蒙古草原NPP进行模拟,通过与实测数据和MODIS NPP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精度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