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茶毛虫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饲养技术,同时为了开发利用昆虫病原真菌和天敌蜘蛛资源,进行了昆虫病原真菌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和茶园蜘蛛的群落调查,以期为茶毛虫的综合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1茶毛虫生物学特性与饲养技术研究野外采集茶毛虫卵块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孵化并继代养殖,测定了大别山区系茶毛虫各龄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20±0.5℃条件下幼虫历期55.5天,30±0.5℃条件下幼虫历期33.8天,10℃之间历期相差21.7天。整个幼虫期发育起点温度为4.92±5.00℃,初孵幼虫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0.66℃,其它各龄相差不大,在3.39-6.69℃之间。整个幼虫期有效积温为815.88±199.11日·度,3龄有效积温最低为90日·度,7龄最高为144.91日·度。有效积温的测定为茶毛虫的人工饲养及田间防治提供了有益的数据参考。室内饲养大别山区系茶毛虫时发现雌、雄成虫羽化日期上相关2.3d,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同日羽化的雌雄成虫,其大于70%的交配产卵率要远高于非同日羽化成虫小于40%的交配产卵率。雌雄羽化的不同步性严重影响了雌成虫的产卵率与产卵量。根据茶毛虫蛹期的有效积温,通过将雄蛹置于23℃,雌蛹置于25℃,雄蛹比雌蛹低2℃的环境下进行羽化时期的调节,能提高雌雄羽化的同步性,从而最终获得更高的交配与产卵率,提高人工饲养效率。茶毛虫成虫平均寿命仅5d左右,本研究以蜂蜜和水为补充物,探讨补充营养及补水对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补充蜂蜜或水对茶毛虫成虫的寿命均无明显影响。这表明,暂时无法通过补充营养延长雌雄成虫寿命的方法来提高雌雄成虫羽化的同步性。本研究中茶毛虫幼虫的人工室内饲养均采用水培枝法,在25±0.5℃、RH70%-80%,L:D=12:12的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够确保幼虫能够取食新鲜的叶片,进行很好地生长发育,从而顺利地完成其世代。对雌雄茶毛虫蛹进行差别化温度培养,可以有效提高雌雄成虫羽化的同步性,从而增加成虫配对数与配对效率,最终获得大量健康虫卵。提升雌雄成虫的羽化同步性,是茶毛虫室内人工饲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优化的人工饲养技术将极大提高茶毛虫人工饲养的效率。2病原真菌对茶毛虫控制潜力的室内评测本文通过测定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莱氏野村菌等4种昆虫病原真菌58个菌株对茶毛虫幼虫的致病能力,进行了菌株的粗筛,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病原真菌及菌株对茶毛虫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效果,但其中有9株球孢白僵菌菌株显示出很高的致病能力。用1×108孢子/mL浓度的孢悬液处理茶毛虫三龄幼虫时,这9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茶毛虫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多数达90%以上,LT50在介于2.6671-4.2868天之间。对这9株粗筛得到的、具有较高毒力水平的白僵菌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测定,通过进一步比较各菌株的致死中浓度LC50与致死中时LT50,最终筛选出毒力水平最高的菌株。各测试菌株在1×104、1×105孢子/mL低浓度处理中,对茶毛虫幼虫的侵染较低,茶毛虫的死亡率低于CK组的3.33%;而在1×108孢子/mL浓度下Bb1410、Bb1309校正累计死亡率均达到100%,即使在1×107孢子/mL浓度下Bb1410、Bb1309校正累计死亡率均达到80%以上,Bb1410则达到96.43%。Bb1410和Bb1309菌株的LC50值均为2.053×106、2.858×106孢子/mL,对茶毛虫有着很强的侵染能力,可以用于茶毛虫田间防治的进一步研究。3安徽茶园蜘蛛的群落结构调查以地上拍打和地面陷阱相结合调查茶园蜘蛛7个月,共21次,采集到标本数量2805份。鉴定出春茶采摘期4、5月蜘蛛共13科19种,优势科狼蛛科中的沟渠豹蛛和星豹蛛占蜘蛛总数的75.57%,优势种沟渠豹蛛占蜘蛛总数的58.81%。优势种狼蛛的时间消长变化中在5月上旬达到一次高峰期,最大数量为76头。在整个采集期间,4月至6月上旬每次采集的蜘蛛混合种群数量基本持平,最多的为5月1日与6月10日的86头、84头。7月上旬达到一个小高峰期,采集到数量达308头,8月上旬达到整个调查期的最高峰,采集到最大数量达434头。丰富的茶园蜘蛛群落显示出蜘蛛是茶园害虫的重要自然控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