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压裂煤体的化学及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l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裂增产煤层气技术是一种有效储层增渗技术,作为主要压裂增产技术之一的水力压裂在工程应用中存在诸如:裂缝形式单一、成网困难、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超临界CO2压裂作为新兴技术具有裂缝扩展形式多样、成网能力强、近乎零储层伤害等特点备受关注。同时,超临界CO2与煤体作用过程中可溶蚀萃取煤中部分有机质,致使煤体化学结构与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为在压裂过程中充分体现超临界CO2化学-力学改造煤体效能,本文预先开展了煤超临界CO2溶浸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低温液氮吸附技术以及渗透率测试技术等分析了溶浸过后萃取液中有机成分随溶浸时间变化规律、萃余煤官能团结构变化、煤微观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煤体渗流特性演变规律等。随后,开展了预浸泡-压裂煤体实验、超临界CO2与Nano-silica耦合压裂实验,借助于压力-时间曲线、裂缝表面扩展图像等与单一超临界CO2压裂进行比较,探究了预浸泡以及Nano-silica的添加对起裂压力、裂缝扩展延伸等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超临界CO2溶浸过后萃取得到的有机物种类数量随溶浸时间的延长3天时先增加至30种,7天时降至9种。短期溶浸(≤3天)过程中,煤中提取出的低分子芳香烃、脂肪烃类化合物占比较高,约为51%~55%。其中,C分子量小于10的芳香烃化合物3天时的百分比含量高达38.32%。而长期溶浸(>3天)后萃取得到的醇类及酯类等含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约为60%~85%。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由3天时的24.34%逐渐降至7天时的3.89%;而酯类物质主要以C>20系列的邻苯二甲酸酯为主。同时,超临界CO2降低了煤中芳香官能团以及含氧官能团的含量,引起相应特征吸收峰强度降低。故超临界CO2溶浸作用可改变煤化学结构。煤中孔容及比表面积随溶浸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短期溶浸(≤3天)过后,煤孔隙口颈处、孔隙内表面的有机物分子得以被提取,引起大量微孔向中孔及大孔方向转变,中孔孔容、比表面积持续增大,总孔容及比表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长期溶浸(>3天)过程中,孔隙受压缩现象明显,微孔孔容及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引起总孔容略微下降,但总比表面积仍持续上升。此外,煤样平均孔径在短期溶浸过后不断增大,3天时的最大增幅为17.53%;同时,煤样吸附量随比表面积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且3天时最大吸附量可达原煤的2.60倍。煤体渗透率随溶浸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短期溶浸(≤3天)过后,受煤中有机质的溶解以及煤基质膨胀形成新裂缝能力的影响,渗透率增速较大;而长期溶浸过后,煤孔隙体积压缩,有机物运移受阻,渗透率增速放缓。7天溶浸过后,2~6MPa孔隙压力下,煤体渗透率增大至原煤的4~7倍,最大渗透率值较原煤提高了1个数量级。煤体预浸泡(3天)后部分有机质的提取改变了煤化学结构,引起孔容及比表面积的不断增大、煤体渗透率增加、力学特性弱化,体现为煤体起裂压力值的降低。同时,与单一超临界CO2压裂相比,预浸泡-压裂时起裂压力值降低了约8%~19%。此外,煤体预浸泡后可引起层理裂缝的重启及扩展,形成较多连通型“回”字或“工”字裂缝网络。而对于预先存在明显裂缝的煤体而言,6MPa水平应力差条件下,剪切破坏形成的平行层理裂缝及次生裂缝数量较多、延展性较好,裂缝网络结构更复杂。因此,预浸泡-压裂更有利于充分利用超临界CO2化学-力学耦合作用改性增透煤体,形成复杂缝网结构、提高压裂效果。与单一超临界CO2压裂相比,超临界CO2与Nano-silica耦合压裂后,可有效增大孔隙压力,降低煤体有效应力,致使起裂压力值降低了约30%~43%。同时,Nano-silica在超临界CO2压裂煤体过程中可起到支撑裂缝结构、维持裂缝网络结构长期稳定作用。且耦合压裂过后煤样裂缝宽度增加了2~4倍,有效维持了压裂效果。
其他文献
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轻质耐高温的结构材料来替代Ni基高温合金,在此背景下,具有密度低、比强度高、服役温度高、结构稳定性好和抗氧化等优点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可作为优选材料以实现结构减重、高承温的目标。但由于其具有本征脆性,室温下塑韧性差,薄壁结构板材的制备较为困难,且在高温下单一相强度较低,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塑性层来提高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强度及塑韧性,以制备出高性能的结
医用钛合金如Ti-6Al-4V(TC4)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常作为人体植入体的首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硬组织替代和修复。然而,钛合金长期在复杂的人体环境中,会释放有毒金属Al3+和V-离子进入周围组织,且本身的生物活性不佳限制了其应用。羟基磷灰石(HA)是人体和动物骨骼一种非常重要的无机组成成分,具有与天然骨骼相似的化学性、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但其强度低、韧性差、脆性
煤化工企业产生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产量日益增加,常规的生物化学处理工艺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出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因其具有强氧化性、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被认为是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单一价态金属氧化物型催化剂电子转移效率低,羟基自由基产量小。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具有多种价态的金属离子,能提高电子转移效率,改善催化活性,提高羟基自由基产量。因此,本论文选用价态多
近年来,由于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制备工艺及其光学特性的研究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对以Y2O2S为基质掺杂的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光学性能的研究是材料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S的熔点和沸点与Y2O3的差别很大,取得高质量Y2O2S非常困难。我们改进了固相反应工艺,在不添加任何助溶剂,不用石墨坩埚的情况下,直接使Y2O3和S高温汽固相反应而得到高质量的Y2O2S,避免了污染,简化了
随着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由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威胁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许多河流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安全标准,尤其是六价铬Cr(Ⅵ)污染严重超标。光催化技术被视为有效去除废水中Cr(Ⅵ)的有效手段,其反应环境条件温和,能耗低,可直接通过太阳光将具有毒性大的Cr(Ⅵ)还原成具有毒性小且容易沉淀的Cr(Ⅲ),具有高效、清洁,绿色等特点。作为一种常见
我国油菜的氮肥施用量大,但氮肥利用率仅30%左右,且氮肥施用量越高,氮素利用率越低。硝态氮(NO3--N)是油菜的主要氮源,其吸收、体内运输和代谢都对油菜的氮素利用率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油菜氮高效品种xiangyou15(H)、氮低效品种814(L)以及相关的拟南芥遗传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砂培和水培试验,利用生理生化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探究了正常和低氮处理下油菜NO3--N吸收、体内运输分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工业以及家庭用水中排入水体中的含氮污染物在不断增加,水处理工艺末端出水常面临着硝酸盐氮(NO3--N)和总氮(TN)超标问题。与其他硝酸盐氮(NO3--N)处理技术相比,电化学脱氮技术具有无需外加试剂、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的特点。但电化学脱氮技术也存在电极使用寿命短、去除效率低和能耗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因此,开发高效脱氮、性能稳定、经济效益高的电极材料用于电化学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很多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染料、抗生素等,由于它们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在水体中易积累、迁移,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难以将其去除。Fenton试剂(Fe2++H2O2)利用羟基自由基(·OH)降解难生化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但是Fenton方法存在p H适用范围窄、Fe(II)再生难、铁泥二次污染及H2O2利用率低等缺点。异相Fenton技术,与均相Fen
作为新一代可充电钠离子电池(SIBs)正极材料,Na3V2(PO4)3 (NVP) 具有理论容量大、化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天然丰度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综述了近年来NVP正极材料的储钠机理、制备方法和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基于固有的晶体结构和离子迁移机制,总结了NVP正极材料的储钠机理。评价了不同制备方法对NVP正极材料的形貌、粒度分布、结晶度等的影响规律。此外,针对NVP
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中空管状g-C3N4/Ag3PO4复合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荧光光谱对其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3PO4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中空管状g-C3N4表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异质结。研究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盐酸四环素(TC)的光催化活性。结果显示:复合催化剂在80 min内对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