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研究——基于政府管理政策的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jia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人口承载力”或“人口容量”的研究属于跨学科范畴,在生态环境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城市规划学等均有涉及,从公共管理角度来说会影响到区域政府在未来规划期内的政策倾向。
  关于人口理论的研究,由最初只是探究“数”值的大小发展到开始探究“质”的变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20世纪20-30年代后,西方人口学被引入中国,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人口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很多适合中国国情的关于适度人口规模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区域的人口承载力或人口容量通常由两个因素来决定的,即一定时间内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所能供养的最多的人口规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自然条件对人口规模的影响力开始逐渐降低。相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开始占主要地位,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规模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但是通过总结国内外关于人口承载力研究现状,不难发现传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大多关注的是某些单要素的承载力,例如单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或水资源承载力等进行测算,将某一种资源从生态系统中单独割裂出来,导致最后计算出的人口承载力与实际情况有偏差,缺乏考虑多种资源整体的内在联系和平衡。过渡关注现状的静态分析,忽略了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对人口承载力变化过程及发展动向进行预测研究。有的甚至没有考虑对于与人口承载力有关的经济、基础设施等因素。虽然也有学者从经济角度出发,来探究区域人口容量规模大小,但是并没有将经济因素作为影响区域人口容量的决定性因素,大都是将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指标作为制约条件,分析预测区域的经济人口承载力,并未考虑现实状态下就业人口需求对于人口承载力规模大小产生的影响。
  笔者认为,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增长的支持是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四川省常住人口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突破现有的研究设计上限,主要就是低估了繁荣的经济对外来人口的巨大吸引力。但是现有的关于四川人口容量的研究也大都是从自然资源或者是生态的角度出发,对于从就业人口供养能力角度探索四川省人口容量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四川省作为中国的工业大省、人口大省,人口规模相对过大对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从经济的负担能力的角度对四川省的人口承载力进行探讨,即分析四川省未来的经济发展究竟能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就业的人口能承担多大群体的供养任务,及其负担压力的大小。而且所以,无论是从四川省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是从研究突破的角度,对于四川省的经济人口容量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本文参考了统计学、经济学及人口学的相关知识,引入了就业负担系数的概念,从经济发展与就业的角度对四川省人口容量进行了探讨,在对四川省人口、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预测2014年至2018年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以及就业人口所能负担的总人口规模。并将所得结果与此前学者们从资源环境角度的研究形成对照,帮助人们从完整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四川省的人口容量问题,以期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提供一定的依据参考。
  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在就业人口处于高、中、低三种不同的抚养负担状态下,到2014年四川省所能容纳的经济人口容量在5714.5万人到5918.5万人之间;至2015年该容量为5791.8-5998.7万人之间,2016年为6014.8-6229.6万人之间,2017年为5988.8-6202.7之间,至2018年四川省所能吸纳的人口规模在6146.8-6366.3万人之间。本文从经济角度对四川人口容量的预测数量,相比较其他学者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其他角度对四川省人口容量规模的研究数值要偏大,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虽然自然资源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规模大小起着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人口承载力的规模大小起到的作用更大。因此必须合理的处理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面了解区域未来的人口规模发展趋势,避免处理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影响。相应的政策建议是:稳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积极扩大就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他文献
学位
会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工资水平的增长却赶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从现实来看,党和政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努力有目共睹,另一方面,我国工资水平却增长缓慢,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劳动者对增加工资收入的呼声日益高涨,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从长期来看,我国工资水平一直处于较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公务员在不少老百姓心中是“安逸”、“清闲”甚至“腐败”的代名词,绝大部分人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和“香饽饽”。2014年公务员国考报考人数虽然略有降低,但是报考人数仍然达到140万,最高竞争职位比例达到2624∶1。但是这几年,针对职业倦怠的调查却显示,公务员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感占到了各行各业靠前的位置。我国有720多万公务员,其中基层公务员这一群体数量占据了公务员整体人数的80%以上,县政府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