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之主题班会课多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难以形成连贯性,常常出现“断片”难续的现象,常规班会课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从学生发展差异和班情特点出发,跟踪学生发展过程,关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困惑与道德冲突,确定教育主题,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活动。目前,我国很多中学学校的管理者和班主任不重视常规班会课,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对其开展缺乏规划、流于形式,导致“训话课”、“批斗课”、“文件课”、“自习课”等无效班会课的出现,致使班会课德育效果低迷。针对上述现实,本研究以成都TW学校的常态班会课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来组织开展本研究。通过调研从学生、班主任、学校管理者不同主体视角了解案例学校常规班会课程化的实施现状,从而审视分析案例学校实践中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最后通过反思常规班会课的价值,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提出初中常规班会课程化的改进思路与建议。通过调查研究,本研究发现案例学校站在课程角度来规整常规班会课,将其纳入校本德育课程体系,不仅引起了全校师生的重视,避免无效班会课的产生,还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同时,本研究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梳理分析也发现案例学校在常规班会课程化实践中存在着学生总结实效性不高,学生主持人作用发挥不足,班主任评价重“批评”轻“表扬”、忽视细节,班主任对故事的渲染和与学生表现的连接度不够等不足。基于以上方面,本研究在反思常规班会课应有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初中常规班会课程化的改进思路与建议:组建由校长亲自带头参加的课程管理机构,落实职责,制定学校个性化的德育发展目标,确定具体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组织校本培训,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追求高效的德育课堂;连接生活实际,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自主实践;增强学生体验,培养学生道德判断的能力;丰富多元评价体系,调动师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展自己,鼓励班主任在班会课程化建设中实现专业成长,从而促进课程健康有序进行。师生合力,发挥常规班会课在中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