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当前历史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对此的研究大多属于直接介绍或套用国外现成理论,缺乏对这些理论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的学习和探究。现象学就是一场对当代西方社会在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潮。本文以“面对事实本身”的现象学作为理论视角,把历史街区问题的研究置于“人之存在”的深度和城市、建筑整体演化的背景之下,从哲学和现实“筑造”两个层面展开命题式的探讨。首先以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伽达默尔、德里达等现象学一脉的哲学观点研究为基础,对当前人类社会的危机根源予以反思,通过对存在、时间、历史的新的理解,诣在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指出“历史性存在”是一种被遗忘了的人之存在的根本方式。然后,借助现象学者们的相关阐释寻求通达这种“历史性存在”的方法,并在海德格尔的“栖居”和“筑造”中归为一种“历史的栖居”,由此回到城市与建筑的层面。历史街区是命题两个层面之间的联系点。经过现象学视角下的解读,对历史街区重新给予解释,把保护与更新的二元对立统一于“历史性的筑造”。同时在现象学语境下对罗西、文丘里、舒尔茨、霍尔、斯卡帕等为代表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关于历史继承的不同观点与实践进行比较和对话,并达成“视域融合”,即一种“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模式,进而阐释这种筑造的要点及对现实发出恳请。最后,在回溯中国传统哲学、建筑思想及其与现象学的关系的基础上,解析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实践的现状,分析在中国实行“弱势”历史性街区筑造的文化基础和建筑基础,阐述其在中国应展现的特别之处,通过对一些已经建成的、具有“弱势筑造”特质的项目的分析,希望能对实现中国性的“历史的栖居”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