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意义:2012年,全世界大约820万人口死于癌症,癌症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癌症如乳腺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类型成为最常见的死因。吸烟导致超过20%的死亡率,成为全球约70%肺癌死亡的最危险因素[1]。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预期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从2014年的1400万会升高到2200万。因此,需要继续努力来寻找具有新型作用模式的抗癌药物,化疗药物目前仍然是医院癌症治疗中除了放疗和手术选择之外最重要的部分[2]。不幸的是,在抗癌药物发现过程中,新兴药物毒性的检测及生物制剂耐药性的出现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3]。 二唑像吡唑和吡唑啉基团,由于其广泛的生物活性特别是抗癌作用,吸引了很多的注意力[4]。1H-吲哚-2,3-二酮结构在现代药物化学中是优越的支架,其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和广泛的化学特性更改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具有三甲氧基官能团的中间衍生物为抗肺癌A549细胞株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类重要的化合物[5]。再者,嵌入α异硫氰酸酯来建立一类新的药物衍生物已经被成功的用于研究产生吡唑类药物[6]。吡唑啉基团代表一类重要的,被认为在药物设计方面很有价值的化合物[7],且现在最新的研究发现吡唑类药效环,已知其具有潜在的抗癌效果[8]。除了与新型甾体类吡唑啉相似的抗癌潜能外[9],3,5-二取代吡唑啉衍生物最近被加了替代的芳香功能基团,且被观察其抗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潜能[10]。最近研究表明吡唑啉环取代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相应化合物的抗癌潜能会出现提升[9]。 材料与方法:在本研究中通过制备3,5-二取代吡唑啉衍生物且检测其备受关注的体外抗癌能力。制备新型吡唑啉衍生物系列,评价其在体外对抗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效能。由苯乙酮化合物和不同的醛进行克莱森施密特缩合导致相应的查尔酮的形成,其中利用水合肼环化查尔酮来产生最终的吡唑啉中间体。α异硫氰酸酯的制备从氯苯甲酰和萘基胺到通过萘基硫脲与吡唑啉中间体发生反应,从而来提供产率和纯度均好10a–H(替代的吡唑啉)化合物。采用MTT法和SRB法对所有最终的衍生物的抗癌潜力进行筛查,同时测定他们的细胞毒性。 结果:本研究利用所需的化学反应过程及条件制备最终化合物10a-h。化合物(10a-h)的红外光谱指出了吡唑啉C=N和C-N结构,硫代氨基甲酰基的N-H结构(3233–3218 cmà1)和C-S结构(1142–1122 cmà1)的结合。化合物(10a-h)核磁共振谱给出-NH质子的单峰范围为10.41ppm-10.19ppm。吡唑啉CH2和CH质子的共振为双重和多重,范围分别为双重为3.63ppm–3.49 ppm,多重为5.57ppm–5.47 ppm。应用SRB、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离体抗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在表达抗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抗癌潜能方面,使用MTT法的细胞毒性表达范围为36.21-71.24%,使用SRB法的GI50水平范围为11.41-43.15μ g/ml,同时三种化合物的TGI水平范围为46.76-78.99μ M。 结论:最终的化合物结构经过了FT-IR、1H NMR、13C NMR及CHN确证。最终的化合物显示出抗A549细胞株的良好的潜力,且具有合理的细胞毒性水平,尤其是具有氟、甲硫基和甲氧基官能团的衍生物显示出良好的潜能。SRB法表明,衍生物的活性随着吡唑啉环C-4位苯环取代基的性质不同而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