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这一危重疾病在中国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腔内治疗相比开放手术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率低的优势,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如何进一步提高微创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目前的临床热点。平行支架技术(Parallel Stent Technique,PST),也称烟囱技术(Chimney Technique),应用于治疗围主动脉弓部夹层的腔内隔绝术,其优势是能适应各种主动脉弓形态和弓上分支开口位置和角度,无需定制支架,临床潜力巨大,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术后内漏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给烟囱腔内隔绝术(Chimney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CTEVAR)的预后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影响,制约了该术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如何预防以及目前针对主动脉弓部夹层特殊解剖学条件下,主体支架与烟囱支架、及其与管壁三者之间的空间结构和力学耦合一直缺乏深入研究。研究目标结合临床对比分析,体外模拟实验和生物力学研究,提出针对不同解剖学形态特征主动脉弓夹层优化的主体支架构型和烟囱支架方案,以最大程度降低烟囱支架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风险,但同时又不增加对管壁的损伤导致再发夹层以及烟囱支架压闭等风险,为这一临床技术的优化、规范和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分析临床资料,筛选烟囱支架腔内隔绝术后不良内漏的危险因素和关键特征,提出优化的方案和支架构型;2.结合有限元分析,体外模拟,力学测试和CT扫描,以管壁应力、影像学测量作为主要指标,进一步优化筛选出支架匹配方案和优化构型。研究结果1.平均随访期为27个月(8-56个月)。所有的烟囱支架均顺利释放,且随访期未发生支架闭塞、移位等状况。随访期死亡率为1.7%(4/234)。3(3/234,1.3%)例患者在随访期发生了脑血管意外。75(75/234,32.1%)例患者在术后即时造影后提示I型内漏发生,其中27(27/75,36.0%)例在随访期中内漏消失。33(33/75,44.0%)例内漏患者假腔稳定,无增大趋势。15(15/75,20%)例患者在随访期中发现假腔有增大的趋势,并接受了栓塞封堵。当主动脉夹层的近端破口位于I区时,术后即时内漏发生率高于C、S、N2区(77.8%vs 16.7%,p=0.041;77.8%vs 33.3%,p=0.042;77.8%vs 30.1%,p=0.009)。三烟囱技术相比于单烟囱和双烟囱,术后即时内漏发生率较高(60.0%vs26.9%,p<0.001;60.0%vs 31.3%,p=0.012)。但在随访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有限元计算不同结构支架组合下的缝隙面积分别为45.58mm~2(P),16.46mm~2(P1),38.24 mm~2(P2),23.96mm~2(P3),42.08mm~2(P4)。支架对血管壁应力分析评估管壁破裂风险方面,支架P1与P2在支架贴附良好的同时不会增大管壁应力。体外模拟释放中发现,支架P1和P2展开与贴附均较好,支架P3与P4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支架折叠及倾斜的现象。CT扫描结果为47.49±1.44mm~2(P),19.55±0.98mm~2(P1),40.05±1.05 mm~2(P2),27.77±0.90mm~2(P3),50.99±1.47mm~2(P4)。研究结论1.三烟囱技术和近端破口位于I区具有较高的内漏发生率,需要更严格的随访。其他治疗模式及破口位置之间的随访内漏率无显著性差异。需要更大的样本和更长的随访来跟踪评估烟囱支架技术的耐用性和有效性。2.从缝隙面积有限元计算分析、支架对血管壁应力分析、体外模拟释放、CT扫描及制作可行性综合考虑,P1结构方案最优。体外模拟实验初步验证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