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质瘤为原发于脑部的恶性肿瘤,占了脑部肿瘤的80%,目前仍是最致命的癌症形式[1]。胶质瘤之所以难于治疗主要是因为多数的脑胶质瘤都呈浸润性生长,在手术中很难将其正常脑组织区分开来,而且多数的脑胶质瘤都处于脑部的重要结构,外科手术无法做到彻底切除,极易复发,传统治疗采用手术切除大瘤体,术后采用放化疗等手段杀灭残存瘤细胞,但治疗效果及预后均欠佳。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胶质瘤的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前景,但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大部分基因载体及98%可用于胶质瘤治疗的药物进入脑到达胶质瘤部位[2],只有摩尔质量低于150g/mol的亲水化合物和摩尔质量低于400g/mol的疏水化合物能由被动扩散进入大脑[3],加上网状内皮系统(RES)和溶酶体对药物的吞噬降解及P-gp蛋白对药物的外排作用,使得治疗基因和药物很难到达肿瘤部位,严重影响治疗效果。且多数基因载体和化疗药物具有很大的毒副反应,缺乏肿瘤靶向性,这使得人们急需一种载体来运载基因或药物到达肿瘤部位。 目的:观察经Tat多肽,适配体TTA1,聚乙二醇(PEG)联合修饰的新型纳米载体明胶-硅氧烷纳米粒子(GS NPs)跨域血脑屏障及靶向到达胶质瘤的能力。 方法:通过两步溶胶-凝胶法合成GS NPs,然后在其表面依次修饰上聚乙二醇(PEG)、TTA1适配体、Tat多肽,并以荧光染料Cy5.5-NHS标记。通过颅内种植的方法建立胶质瘤裸鼠原位模型。尾静脉注射各步修饰的纳米粒子,观察其体内分布,将裸鼠处死后取脑、肝、脾,观察纳米粒子在各器官的分布。 结果:活体成像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TTA1-TAT-PEG-GS-NPS在脑部的荧光强于TAT-PEG-GS-NPS、PEG-GS-NPS、GS-NPS组,且在肿瘤部位的荧光强于脑内其他部位,而在肝脏脾脏的荧光弱于其他3组。 结论:TTA1-TAT-PEG-GS-NPS能够逃逸内皮网状吞噬系统的吞噬,还能跨过血脑屏障,而且对胶质瘤具有靶向性,是一种潜在的胶质瘤治疗基因及药物的靶向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