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正经历着重要演变,部分关键水域甚至出现了生态系统体系的转变(regime shift)。渔业生物,特别是鱼类,对其上层捕食者和下层营养级的双重调控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支撑作用。解析鱼类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深入了解鱼类群落的形成和演替机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选取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鱼类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开展了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运用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探讨了设计不同调查站位数,鱼类种类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雷州湾附近海域共捕获鱼类256种,隶属于18目75科155属256种。鲈形目种类数最多,其次为鲽形目,鲉形目排名第三。各季度种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夏季(172种)>春季(136种)>冬季(114种)>秋季(109种)。从栖息水层看,以底层鱼类为主,从适温类型看以暖水性鱼类为主。2、全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0.78~3.25,平均值为2.20;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为0.24~0.86,平均值为0.65;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为2.54~10.35,平均值为5.57。3、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亚群落(Anosim test:R=0.28~0.77,P<0.01),群落Ⅰ的平均相似性为38.48%~47.44%,相似性的主要贡献种为斑头舌鳎(Cynoglossus puncticeps)、中华海鲇(Tachysurus sinensis)和线纹鳗鲇(Plotosus lineatus)等;群落Ⅱ的平均相似性为41.38%~52.59%,主要贡献种为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斑头舌鳎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等。两个亚群落的平均相异性为57.74%~76.25%。4、水深是4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生态因子,溶解氧是3个季度显著影响鱼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5、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在90%探测率的情况下,捕获75%以上的鱼类种类至少需要12个调查站位;捕获85%以上的鱼类种类至少需要16个调查站位;捕获95%以上的鱼类种类则至少需要19个调查站位。6、鱼类生物多样性采样设计中,相对估计误差(relative estimated error,REE)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随着采样站位数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调查目标和精度所需的调查站点数是不同的。以不超过10%和5%的相对估计误差和变异系数为评判标准,全年需要设计6个和13个调查站位。综上所述,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鱼类种类丰富,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今后深入探讨该海域渔业资源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及跟踪监测、定量评价海洋牧场对渔业资源的修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模拟结果为后续跟踪监测的站位优化提供参考,在保证一定的精确度和准确性的情况下,减少采样成本和对采样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