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尝试着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视角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生活体验,坚持“回到实事本身”的研究态度,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存在。研究针对的问题: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给学生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本研究从学生亲历的课堂生活体验入手,以故事的形式真实再现学生的学习经历,通过对学生叙事文本的反思,使研究主题逐步得以显现。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在课堂的存在,首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存在,其次要理解学生的存在,为此有必要追问“学生是谁”的问题。学生亲历的故事表明:学生是具有独特生命存在的人,是未成熟的处于迅速发展期的人,是能动的个体,教育关系中的交互主体,是现实的、完整的人。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冷漠,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乏味的课堂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虚假”的课堂淡化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过度焦虑使学生逃避课堂学习,真实的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存在。总之,虽然学生置身于课堂,但学生仅仅是作为知识的容器或教育对象在课堂上,而其心和灵魂却可能不在课堂,学生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存在于课堂上,学生作为“人”已在课堂上被肢解。 基于上述研究,为重新理解学生和课堂提出如下观点:学生的存在是实现课堂教学丰富内涵的基本前提,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这样的课堂充满关爱、充满希望、充满责任感。如果教师关注并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活体验,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是谁”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学生是能动的人,因此要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是具有生命的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要对教育意义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包括:对教育意义的清醒意识,对自己所授学科特有的教育意义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和它们怎样整体地显现其教育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对学生的课堂生活体验如何显现其教育意义有清醒的意识,对课堂的教育的意义怎样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有清醒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