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沿海地带城市化进程加快,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频发,尤其是风暴潮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辨识沿海地带风暴潮灾害的不同特点与主要影响因素,为防灾减灾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带11个省区和53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半定量的指标体系法,将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相结合,构建不同的数学模型分别评估风暴潮的致灾强度和社会脆弱性,并据此评估风暴潮灾害的综合风险。其中,如何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沿海地带城市化进程加快,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频发,尤其是风暴潮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辨识沿海地带风暴潮灾害的不同特点与主要影响因素,为防灾减灾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带11个省区和53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半定量的指标体系法,将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相结合,构建不同的数学模型分别评估风暴潮的致灾强度和社会脆弱性,并据此评估风暴潮灾害的综合风险。其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计算指标权重是影响评价结果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风险评估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数据规模和评估对象的各自特点,共采用6种指标定权方法,通过主客观定权方法的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主要工作如下:1.风暴潮致灾强度评估。选取受灾人数、农田受灾面积与海洋工程损毁长度等7项灾情指标用于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乘法合成归一”法对主客观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和熵权法进行权重融合,构建评价模型并分析沿海11省区风暴潮致灾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发现:时间上,致灾强度指数年际变化较大,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到2006年波动上升,与该时段内的极端天气次数发生的频率增加有关;2007年后开始回落,一方面是由于该时段内的风暴潮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降低,另一方面与政府和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有关。空间上,致灾强度整体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和向北逐渐减小的规律。其中,东南沿海地带发生台风风暴潮灾害的频率较高,故福建和广东省的致灾强度最高,浙江次之。广西和海南省为中等致灾强度。北方省市中,山东和江苏省受温带风暴潮影响较大,处于较低致灾强度等级,其余省市全部为低强度等级。2.社会脆弱性评估。选取建成区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密度等33个评估指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客观权重,提取出7个因子,归纳为:地区财富、财政收支、社会保障与信息服务,城市化水平,基础设施,人口,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和环境,共解释了原有指标85.5%的信息。采用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模型计算主观权重,分析指标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增长速度对社会脆弱性有强烈影响。引进基于最小偏差的组合定权法进行权重融合,构建评价模型并分析沿海53个城市的社会脆弱性,发现脆弱性水平最高的城市为湛江,最低的为上海。不同城市的人口、城市化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地区财富水平不同,使得城市间在应对灾害风险的吸收力与恢复力方面不同,脆弱性差异明显。3.综合风险评估。根据风暴潮致灾强度和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数,采用等权加法模型,评估中国沿海53个城市的风暴潮灾害综合风险,发现:风险结果总体呈现出东南沿海高于北方沿海的趋势。处于较低风险水平的城市最多,约占50%;高风险水平的城市约占20%,集中在福建和广东省;处于中等和较高风险水平的城市数量相当;只有上海和天津市处于最低风险等级。对于高和较低风险等级的城市,风暴潮致灾强度的影响较大,主要与其所处的地理纬度有关。对于较高风险等级的城市,社会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综合风险值。中等风险等级的城市受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效应。低风险等级的城市,致灾强度与社会脆弱性等级基本一致,一方面与其受到的风暴潮灾害频率小有关,另一方面与其社会脆弱性等级低,对灾害的吸收和恢复力强有关。
其他文献
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海洋油气勘探、深海矿产探测和海洋工程建设等都在快速开发中,而这些海洋活动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水声定位信息,高精度的水声定位应用前景广阔。水声定位受许多观测的因素影响,其中声速误差是主要误差源之一,其降低了水声定位精度,所以有必要对声速误差进行改正。针对声速剖面缺失及深海声速剖面层数多引起的水声定位精度与效率较低等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阐
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经过去四十余年,最初是用来解释白垩纪时期有着广泛分布的黑色页岩层成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大洋缺氧事件这一气候特殊事件发生的时间段内,由于全球范围内碳循环发生重大的变动,对应了全球大洋中显著的碳库转移。在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富含有机碳的沉积物在地层中保存下来,它们形成于各种古海洋背景中,包括海洋中的高原、盆地、大陆边缘和
近年来,由船舶碰撞与钻井平台爆炸导致的燃料油泄露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失。为了减少溢油事故带来的危害,众多遥感检测手段与传感器被应用于海洋油膜检测中,其中星载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又以宽视角、大幅宽,分辨率高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的能力而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海洋溢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全极化SAR数据对溢油检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全极化SAR影像的相干斑抑制,溢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是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探测技术,包括放射性测井、电法测井、声波测井等多种测井方法,是煤矿勘探中的必测项目。声波测井在岩性识别、裂缝识别、地层界面辨别、孔隙度计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油气田勘探研究中已发展出了声速、声幅、全波、超声成像、远探测等技术,然而煤田勘探声波测井技术却相对发展缓慢,主要是声速测井和井壁成像测井,仪器也多为单发单收,单发双收等最基本结构。究其原因,声波测井多采用
东营凹陷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是胜利油田近期潜山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大量硅质胶结物发育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本文以东营凹陷高青地区和王家岗地区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包裹体测温、电子探针、原位激光剥蚀等测试技术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史、埋藏演化史、油气充注史等分析,对硅质胶结物期次及特征,物质来源、物质传输、沉淀过程及其成因等进行了
高光谱图像包含丰富的空间与光谱信息,在获取地表图像的同时获取地物上百个波段的连续光谱,与普通彩色图像和灰度图像相比在分类任务中有更明显的优势。能否有效利用高光谱图像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是实现高精度分类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高光谱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成像质量较差,同样影响着高光谱图像的应用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高光谱图像的增强算法,并探究主成分分析网络在高光谱图像分类中的应用和优化方法,
优质储层成因研究是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由于其埋藏深、非均质强、孔隙类型复杂,不同地区优质储层成因均存在差异。本论文选取玛东斜坡区下乌尔禾组深层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测录井、钻井、X-衍射等基础资料,结合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及扫描电镜观察,综合图像、能谱以及电子探针分析等,系统研究了下乌尔禾组深层优质储层特征、储集性能、控制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区下乌尔禾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岩石类型主要为砾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管理区域划分的基准线,直接影响到沿海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且极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现有的海岸线提取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卫星过境时刻的水边线,针对真实海岸线提取的研究较少,且广泛采用验潮站数据校正瞬时水边线的方法,其弊端是验潮站数据难以获取,因此,建立更为简便的校正方法用于海岸线的提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高分极化SAR(Synthetic Apertur
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海上运输等活动日趋繁荣,海洋溢油事故也频繁发生。海洋溢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和海洋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其中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由于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大范围观测的优势,目前已成为海上溢油检测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相比于传统的单极化SAR,极化SAR(Polarimetric SAR,P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