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不多产的南非作家J.M.库切在自己从未停止的创作征程中时刻注意着在文本形式和文本内容方面的对话性关系,这一特征始于他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使之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于众多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之外,用更为广阔的视域来凝视社会人生的本质。
库切将自己的小说视为对话的艺术,文本中人物的你来我往、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甚至是库切本人对其他作家的借鉴吸收,使得“对话”成为库切创作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策略”,涵盖了他的所有作品。
在库切的小说创作中,每一个具体的文本内都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包括文体上的复调特色和人物思想上的复调特色。库切笔下的“复调”超出了我们对文学中复调手法的一般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人物和思想“狂欢”的层面上,甚至也包含了文本的形式,从而使文本内部的不同部分和层次就已经产生出了平等的对话关系。
如果将库切所创作的作品视为一个整体,那么通过对这一个整体中的“衰老”“父子”“耻辱”“缺语者”等表面意象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在这些关键词背后,库切所着重加以表现的是人类的困境。库切正是围绕某关键词,让他的小说文本进行“对话”,共同构成了为他所特有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哲学世界。
库切小说与其他作家的小说、库切本人与其他作家之间也存在着对话关系,如库切的《福》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两部作品便是如此。从等级关系和叙述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库切重述经典的目的并不在于颠覆,而在于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提供历史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库切用“对话”苦心孤诣地冲淡既有的各种历史语境强加的道德判断和价值体系,这位“大地上的异乡者”小心翼翼地为个体寻找精神归宿、提供自由的可能,体现了他一贯的对人的价值和自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