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炎是由牙周袋内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局部感染性疾病,菌斑微生物的聚集是引起牙周炎的始动因素。目前临床上常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辅以药物治疗的方法治疗牙周炎,理想的牙周局部用药应符合局部药物浓度高、维持时间长、全身毒副作用小等要求,因而将中药制剂与局部缓释技术结合,开发新型的牙周局部缓释制剂成了牙周炎药物治疗的发展方向。由黄连、黄芩、骨碎补等中药合理配伍并辅以乙基纤维素等缓释辅料制成的双黄补缓释药条在体外能缓慢释放,在动物试验中能有效控制牙周炎症,促进牙周组织修复。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应用双黄补缓释药条后不同时间,龈沟液内药物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实际浓度,同时通过检测龈沟液(GCF)的流量及龈沟液内PGE2水平变化,评估该药条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 口腔内左右两侧至少各有一颗牙齿的牙周袋有1个或1个以上位点的探诊深度≥4mm但≤9mm,且探诊后出血(+)。1 双黄补缓释药条的体内释放随机选择入选病例7例,其中男3例,女4例,16个受试牙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行全口洁治刮治术1周后分别<WP=5>在牙周袋内置入双黄补缓释药条和双黄补药条,于置药后不同时间点采用滤纸条法取龈沟液样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龈沟液内药条2种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浓度。2 双黄补缓释药条治疗慢性牙周炎 随机选择入选病例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40个受试牙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行全口洁治刮治术后1周定为基线,基线时采集受试牙位的龈沟液,测定龈沟液的量及龈沟液内PGE2水平,记录各项临床指标(牙周袋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探诊后出血阳性率),然后行龈下刮治术,试验组牙周袋内每隔5d放1次双黄补缓释药条,共放3次,对照组不放药。试验结束3d后再次检查各项指标(同基线)。结果1 双黄补缓释药条的体内释放双黄补药条在用药后0.5h,两种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在GCF内的浓度为303.41μg/ml和168.55μg/ml;用药后3h,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浓度已迅速下降为15.99 μg/ml和3.00μg/ml。而双黄补缓释药条在用药后0.5h,GCF内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浓度迅速升至1177.03μg/ml和1474.40μg/ml;用药后24h, 盐酸小檗碱的浓度仍高达142.79μg/ml,此时黄芩苷的浓度已降低为2.12μg/ml;到用药后96h,龈沟液内盐酸小檗碱的浓度为9.32μg/ml。2 双黄补缓释药条治疗慢性牙周炎①经t检验和x2检验,在基线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临床指标、GCF流量和GCF中PGE2总量和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基线时两组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②经配对t检验,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牙周袋探诊深<WP=6>度(PD)和附着丧失(AL)均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0.01),t检验显示,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PD下降更为显著(P<0.05)。③经x2检验,两组探诊后出血(BOP)阳性率均较基线时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④经配对t检验,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GCF流量及龈沟液PGE2水平均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0.05),经t检验,试验组GCF内 PGE2总量和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1 双黄补缓释药条在牙周袋内能缓慢释药,使药物在牙周袋内能维持有效的抑菌浓度达4天以上,盐酸小檗碱释放较黄芩苷更为缓慢。2 双黄补缓释药条单位面积的载药量明显大于双黄补药条。3 双黄补缓释药条能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症状,减少局部炎性渗出,显著降低龈沟液PGE2水平,抑制局部骨吸收和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