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区域下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因素与演变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yo7908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收入份额却逐年下降,尤其是近些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幅度剧增,这与中国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劳动收入份额不仅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构,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同经济增长的成果分享息息相关,有着深刻意义。本文以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因素及演变规律研究为切入点,在梳理和评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我国的省级区域数据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首先,采用变量剔除的非参数方法识别出劳动收入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劳动收入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更是与制度和政策因素密切相关,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劳动收入,存在着相互制约多于相互促进,以及从简单线性走向复杂非线性的作用机制。其次,从劳动对产出的要素贡献角度,建立劳动收入份额-半参数变系数模型,识别出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政策视角下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得到结论:对外贸易政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在第二经济区域中,对外贸易政策甚至是不显著的,而产业结构政策对于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存在正向效应,但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第三经济区域中产业结构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分段效应。再次,建立劳动收入份额演变规律-半参数变系数模型,识别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演变拐点的影响路径,同时通过构建Bootstrap统计量分不同经济区域检验了实际演变状况,实证结果发现:各个经济区域有各自的演变拐点,区域间存在差异,各经济区域的演变拐点分别为人均GDP达到22000元、13400元和6600元的时候;考虑不同因素对演变拐点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要素对演变拐点并不一定有利,技术进步在第三经济区域内有不利影响,对外贸易在第一和第二经济区域存在不利影响,产业结构在第二经济区域主要是不利的;另外,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第三经济区域已达到潜在演变拐点,其他经济区域则尚未达到。最后,根据上述的识别结果提出政策模拟思路,开展模拟并探索政策调整道路。政策模拟结论表明:在第一经济区域内应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幅度10%;在第二经济区域内应同时提高5%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在第三经济区域内应提高15%的第二产业占比。
其他文献
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融资方的角度,利用我国97家商业银行2007年至2014年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要素及风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