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仙果复合群及其近缘种属于无花果属无花果亚属无花果组的Frutescentiae亚组(桑科),包括了该亚组的大多数成员,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喜马拉雅区域。该类植物种内变异幅度很大,种间界限不明显,前人提出的许多种间区分特征在种内不稳定,给分类鉴定带来很多困难。由于该类植物雌雄异株,并与榕小蜂共生,生长发育物候规律独特,关键时期的隐头花序材料收集困难,使得该类植物中有价值的分类学性状模糊不清。本研究对天仙果复合群及其近缘种(含21个种、3个变种的561份蜡叶标本及215份隐头花序浸泡材料)的形态性状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形态解剖学研究,共记录了营养体及海拔22个性状、繁殖器官133个性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大似然法(ML)分析、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分析及邻接法(NJ)建树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匹配性,为分子系统树中部分获得较好支持的种提供了形态学支持。这些种包括核心复合群内的滨榕、越桔叶蔓榕、台湾榕、翅托榕、石榕树,及其近缘种异叶榕、变叶榕、平塘榕、壶托榕和蔓榕。2.形态性状分析结果还表明,天仙果、竹叶榕、舶梨榕、线尾榕、森林榕、沙坝榕和楔叶榕等种具有较明显的种间界限。其与分子系统树的不一致性可能是同域分布的类群间传粉小蜂的宿主转移引起的杂交所导致。3.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ML聚类分析,筛选出天仙果复合群的分类学性状主要包括以下24个:有无匍匐枝、幼枝被毛情况,托叶被毛情况、叶柄长度变异程度、叶长度、叶长宽比、叶缺刻情况、叶基出侧脉延长情况,海拔,隐头花序着生方式、直径、果壁厚度、是否有总梗、表面构造、基生苞片/孔口苞片被毛情况,雄瘿果内瘿花数量及离合情况、雄花比例及分布情况、雄花离合状况、雄花花被片与雄蕊相对长度,以及核果果核长度、表面脊发育程度。而前人用于该类群分类的关键性状如花柄有无、叶最宽处的位置、叶质地等在种内均不稳定或种间无差异,不适合用于该类群的分类。4.补充完善了该类群各物种的形态学基础数据,并根据筛选出的分类学性状,重新编制了可操作的分种检索表,为该类群的分类修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