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著名导演蔡明亮的作品不断为华语电影提供着清晰而可辨的营养,他的电影似乎总有办法置观者于迷醉和震惊的两极。蔡明亮也是当代台湾电影界,乃至华语、世界电影界颇富有争议的导演之一,至今已经创作有8部剧场作品、10部电视剧、6部电影的编剧、1部纪录片以及10部电影作品。而电影凝视理论作为当下电影研究中比较复杂的前沿课题,它将电影放置在一个更开阔的语境中,同时运用许多新的方法和模式来深入探讨电影与“看”的关系,也成为精神分析和电影研究的契合点。因此笔者援引拉康的三界、凝视、认同等相关的视觉理论,立足于电影文本系统与观看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电影的叙事、场面调度、美学形式分析以及镜头分析展开,提出蔡明亮在处理电影凝视关系上的特殊贡献。第一章主要从想象性认同的角度分析蔡明亮影片。也就是说,首先,在电影文本上,其电影中的角色虽然充盈着想象性认同,但这种想象性认同不再是自足、圆满的,而是杂糅进了暖昧、游戏等不确定、支离破碎的成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了维持幻觉的统一而进行虚妄而无效的“缝合”,这也大致对应拉康所说的想象性认同只是一种误认。其次,在电影文本和观看行为的互动关系上,蔡明亮试图造成一种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甚至在电影中指涉电影机器运作和生产本身,也就是“元电影”,避免让观众简单地陷到想象性认同柔软的网中,而是让观众“无所适从”并反身思考。第二章主要讲,蔡明亮的作品不论从电影文本上,也从电影文本和观影行为的互动关系上,一再实现着拉康所谓的“对象征界的穿刺”。蔡明亮作为极具后现代创作风格的导演,一再通过镜头语言让我们体悟到象征界的失败。他就像自己电影里那个将所有钟表拨慢七小时的男孩,或者将家宅用黑色胶带缠绕的女人,作品里充盈着对实效话语的呈现、对符号父亲的解构、对“丑陋”镜头的展示,尤其还以其独到的蔡氏风格,扭转了主流电影的“窥视”机制,从而实现了对电影性别秩序的颠覆以及对观看的权力机制的逆转,所有这些都呈现着对那个表面上圆滑的符号秩序的不信任、支离和反讽。但要想深入蔡明亮的“稠密地带”,去辨识其独具一格的“签名”,仅仅分析镜像关系或停留在象征秩序中是不够的。在第三章中笔者试探性地进入实在界领域:想象的凝视因其对真正凝视的忽略,而能够维持主体虚假的确定和缝合,而这种缝合随时有可能被小它物拆穿,像影片《洞》中的那只破洞就是这种拆穿,当主体同小它物的凝视不期然相遇或主体主动向小它物的凝视迫近时,想象的凝视所苦心经营起来的同一性幻想被轰然崩塌,因而接下来接二连三的补洞行为也归于失败。也正是实在界小它物的凝视才是解开蔡明亮电影之扭结的根本。蔡明亮正是想通过这些再而三出现的丑陋镜头、实现对象征界的穿刺,而让实在界的小它物在不期然中“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