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营力作用搬运地表土壤形成含沙水流,含沙水流的挟沙能力致使泥沙不断向流域下游输移,造成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含沙水流运动的水流特征与影响因素,对理解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含沙水流中不同的泥沙粒径组成(10-100μm65%、10-100μm74%、10-100μm81%)、植物形态(长宽比L/W=2.67、1.07)和植被密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营力作用搬运地表土壤形成含沙水流,含沙水流的挟沙能力致使泥沙不断向流域下游输移,造成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含沙水流运动的水流特征与影响因素,对理解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含沙水流中不同的泥沙粒径组成(10-100μm65%、10-100μm74%、10-100μm81%)、植物形态(长宽比L/W=2.67、1.07)和植被密度(SPF=1%、2%、3%)以及水流深度(H=9、12、15cm),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闸门水槽交换试验,所有试验下的植被斑块均按照随机方式布设,在测试区底部每间隔20cm设置一个泥沙沉积收集装置,共设置15个。试验过程中利用高速动态摄像机全程记录含沙水流的前进位置和对应时间,收集的泥沙沉积样品通过马尔文3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算颗粒组成和粒径分布,定量研究了植被斑块对含沙水流运动速度、泥沙沉积通量的作用规律,并建立预测方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含沙水流在植被斑块中运移规律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惯性力阶段、阻力主导阶段和粘滞力阶段,并建立了含沙水流惯性力阶段和阻力主导阶段的流速预测方程。惯性力阶段,含沙水流运动的预测方程为V=0.45(g′H/4)1/2(g′表示有效加速度,H表示水流深度),此阶段水深恒定时,含沙水流流速保持恒定不变。含沙水流运动速度与泥沙粒径组成、植物形态和密度均无关,有且仅与水深相关。在阻力主导阶段,含沙水流运动的预测方程为V=0.64(qog′d/CDaφ)1/4?t(-1/2),此阶段含沙水流流速逐渐减小,含沙水流运动速度主要与植被密度、植物形态相关,与泥沙粒径组成无关。(2)含沙水流中的泥沙在植被斑块中运移呈现不同的沉积规律。在惯性力阶段,沉积的泥沙无颗粒偏析现象,且含沙水流的沉积通量基本保持不变。在阻力主导阶段,沉积的泥沙越来越多的以细颗粒为主,沉积通量逐渐减小。植被密度、水流深度、植物形态以及含沙水流的泥沙粒径组成均对含沙水流的沉积通量有显著的影响。较大的植被密度拦沙能力强,含沙水流的沉积通量较小。水流深度的加深导致泥沙沉积通量上升。含沙水流中粗颗粒含量越高,含沙水流的初始沉积通量越大,在植被斑块中的运移距离越短。(3)在含沙水流的惯性力阶段,含沙水流流速的平均测量值与预测值之比随植被体积分数ad的增大而保持不变,植被斑块的存在对含沙水流流速无影响。在阻力主导阶段,含沙水流速度比随着植被体积分数ad的增大而下降,当ad>0.056时,含沙水流速度比趋近于1,含沙水流流速与预测流速相同。(4)对于植被斑块中不同粒径组成的含沙水流,植被正面面积a H存在阈值,当植被正面面积a H<0.68时,含沙水流从惯性力阶段向阻力主导阶段过渡,随后从阻力主导阶段过渡的位置随着植被正面面积的增大而延长。当植被正面面积a H>0.68时,阻力主导阶段的区域长度恒定不变。泥沙粒径组成中的细颗粒有利于含沙水流向前运动,不同泥沙粒径组成中细颗粒占比越多,含沙水流的阻力主导阶段的区域更长。(5)无植被斑块时,不同泥沙粒径组成的含沙水流运动速度无显著差异,含沙水流流速随着水深的增大而增大。
其他文献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大量能量和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保障国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对稻米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合理施肥是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农艺技术措施之一,氮和钾是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氮钾养分均较缺乏,但实际生产中重施氮肥,轻施钾肥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特点,综合思维在地理学科占有重要地位,在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时,往往以区域作为载体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综合思维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是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要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综合思维成为高考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是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战略。农业信息化与作物高通量表型信息获取息息相关,精准快速地获取作物表型参数可以反映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品种质量、营养状态等信息,是稳定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手段,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作物形态结构的动态变化,认识环境和基因对作物的共同影响,为推进种业领域发展和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提供帮助。因此基于
作为世界第三大油料经济作物,油菜是我国食用油和能源材料的重要来源,被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地区。在油菜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品种、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等,使油菜具有不同三维空间结构,最终导致油菜产量与品质差异。油菜生长过程中受到不同栽培条件的影响,会使其在生育期内产生不同的三维结构特征,导致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提取油菜各生育期的三维结构参数,明确油菜生长过程中三维结构
随着污水处理量的增加,污水处理副产物污泥的处置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污泥堆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污泥中含有许多有毒有机微生物、腐殖质、重金属等物质,如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可能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同样,磷尾矿作为磷矿开采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也急需适宜的处置和利用。以污泥为原料、磷尾矿为添加剂,制备具有吸附性能的污泥基生物炭,以多环芳烃为目标污染物开展相应研究,为固废资源化提供思路。本文以污泥和磷尾
梯田对于控制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库区粮食生产的安全保证,支撑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梯田措施对降雨产流特征和垂直水文连通性的影响对库区坡面水文研究及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不同田坎材料的梯田为研究对象,对6种梯田措施(农作小区:石坎梯田、植物篱土坎梯田、坡地;柑橘小区:土坎梯田、植物篱土坎梯田、坡地)进行历史资料分析,选取3种农
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带来的重要科学问题是全球CO2收支不平衡,认识碳在各圈层循环的过程是改变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CO2以不同形态在各圈层进行着转换,河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当着将陆地碳源运送至海洋的主要运输载体。河流向海洋输入碳的过程容易受到生物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从而影响碳的输出量。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环境条件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空间分布信息在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土壤图是土壤普查学家通过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而得到的手工绘制图,其空间详细度和精确度均较低。在如今的实际应用中,传统土壤图已无法满足各领域的数据需求,因此,研究者们迫切的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来进行数字土壤制图,以达到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目的。本文以土壤-景观推理模型(Soil-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工业“三废”无序排放、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日益突出。掌握工业场地周边受体的潜在风险对环境风险评估及保障周边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有色金属工业场地风险特征,以全国、湖南省和永兴县为三个区域尺度代表,基于“源汇”理念,从受体、潜在污染源、传播途径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实现多尺度有色金属工业场地潜在风险的综合评估。本研究分别以市、县级行政单元和1km×1km栅格为
柑橘在我国南方大面积种植,该区降雨充沛但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湿季多雨和旱季少雨造成柑橘园土壤水热状况季节性差异明显,造成的橘园水分管理困难和柑橘树的水分利用效率不高是制约柑橘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地布覆盖和起垄种植能改善土壤环境和蓄水保墒,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有利于橘园的水分管理,因此这两种措施广泛应用于柑橘园。然而,地布覆盖和起垄种植对根区土壤剖面的水分、温度动态分布和对柑橘枝梢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