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被称为是即大型机/小型机时代、个人电脑时代、桌面互联网时代之后改变世界的第四波信息浪潮。移动互联网正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其日新月异的商业模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传统行业规则。电信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面对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的多重冲击,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正逐步削弱。把握移动互联网的重大创新机遇,探索移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成为传统电信运营商重新赢得行业竞争主导地位的关键。国内外学术界目前对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研究较为分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利益方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类型做了不同程度的归纳和总结,主要观点为移动互联网是以价格免费为基础,以草根大众为服务对象,以信息传递扁平化为特征,但对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索仍停留在实践层面,缺乏较为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可以说是“步履维艰”。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企业,尤其是OTT企业,由于其具备开放合作包容的创新机制,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和满足市场客户需求,发展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而目前国外运营商采用的智能管道/哑管道、开放平台、业务创新等战略都是非系统化、非结构化的和非全局化的商业模式转型策略。基于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国有体制特色以及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我国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选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是决定电信运营商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以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格局为核心,以电信运营商为研究主体,沿着不同层级商业模式的选择和执行展开研究。本文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特征、消费行为和对传统模式的颠覆形式进行梳理,揭示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重大创新机遇及挑战;本文对商业模式的理论发展和学术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从各参与方视角筛选、提炼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主要商业模式的发展类型。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三个核心要素“互联网、终端、平台技术”的理解,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供需关系扭转的分析,得出了“支付、渠道和客户服务”三个新增核心要素的结论。本文在产业级层面,提出不同竞争地位的电信运营商应采纳不同的竞合策略,电信运营商要与移动互联网企业加快融合,形成“竞合”关系,通过“跨界经营”产生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在企业级层面,提出智能管道战略下加快流量经营步伐,将智能管道与客户服务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有机结合;在业务级层面,提出业务创新是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两轮驱动,业务转型成功后可成为电商推广平台的创新建议。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提出了移动互联网边发展,边研究,边形成的理论体系本文深入比较研究移动互联网的新经济、技术特性及消费行为模式。移动互联网具有碎片化、准确化和高隐私化等特点,既继承了桌面互联网的开放协作的特征,又继承了移动通信网的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的特点,是两者的结合。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信息快速传递,信息资源被广泛共享,信息来源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开始更多地向电子化、虚拟化靠近。由此产生的海量大数据也被充分整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提出了基于“竞合”的产业跨界融合策略(产业级)本文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参与方的演化博弈模型,认为影响博弈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利益分配机制、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系统的发展阶段,提出博弈双方可能收敛的四种进化稳定策略及系统演化特征改变的临界点。其中鞍点演化策略对初始条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本文通过动态演化博弈模型,以OTT业务为例,提出了产业共赢的三种策略,就目前国内三家运营商而言,不推荐保护策略,建议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推行与OTT企业的合作策略,而实力较强的中国移动采取与OTT的竞争策略。(三)提出了基于用户大数据和流量经营的智能管道策略(企业级)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总结企业级商业模式的三种转型路径,即智慧模式、智能管道模式和哑管道模式,并提炼出影响企业级商业模式选择的六大关键要素,即网络建设、技术选择、终端、内容应用、计费模式和组织变革,通过层次分析法的量化决策方式得出选择智能模式相比较其它商业模式更为合理的结论。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模型,提出对于国内三大运营商而言,成为智能管道的提供商是未来企业层面需遵循的商业模式,依托通信网络基础资源,同时又直面用户,用业务创新、管道模式创新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四)提出了围绕金融和技术创新的业务策略(业务级)本文以电信运营商信息导航业务(116114业务)为例,通过构建业务层面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形成四大重点反馈环,以用户规模和业务收入为导向,分析业务运营、网络投资、产业上下游整合、市场竞争程度分别对116114业务发展带来的影响。本文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电信运营商在经营某项具体业务时,必须以“门户经营、平台共享、开放合作”为理念开展技术和金融创新,整合资源,树立创新宽容失败的新观念,培养大企业家精神,发挥国有企业的领头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