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超级电容器既具有电容器快速充放电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电池的储能特性,是很有前景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电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本文首先系统研究煤、石墨烯残留炭以及两者混合制备的复合活性炭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容量,采用水热方法分别制备了硫化物和三种活性炭的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及电容性能,期望为超级电容器矿物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
【基金项目】
:
微孔离子溶剂化膜减薄机制及煤基炭电容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7741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级电容器既具有电容器快速充放电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电池的储能特性,是很有前景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电极材料,电极材料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本文首先系统研究煤、石墨烯残留炭以及两者混合制备的复合活性炭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容量,采用水热方法分别制备了硫化物和三种活性炭的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及电容性能,期望为超级电容器矿物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依据。以无烟煤为原料分别在600℃和800℃下制备了不同碱炭比的活性炭。结构分析表明,采用不同碱炭比制备的活性炭为无定形碳,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温度为800℃碱炭比为3:1所制备的煤基活性炭综合性能最好,在0.5 A/g电流密度下容量为142.5 F/g。以石墨烯残留炭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活化温度、碱炭比以及炭源比对碳材料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构分析表明,不同活化温度处理以及不同碳原比获得的活性炭均为无定形碳。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石墨烯残留炭与无烟煤的比为3:1时,电极材料的比电容最大,为186 F/g。与单一活性炭不同,复合活性炭材料为典型的混合型电容器储能机理,既有双电层反应又包含赝电容反应。采用水热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水热法制备MoS2,结构分析表明,所获得的MoS2结晶度均较低,为非晶态。电性能测试表明pH=3时制备的MoS2比电容最大为185 F/g。在pH=3时制备了 MoS2与石墨烯残留炭的复合材料(MoS2/GR),其中残留炭含量为15%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比电容最高,为312 F/g,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6%。相同条件下制备了 MoS2与复合活性炭的复合材料(MoS2/C/GR),在1 A/g电流密度下,复合炭含量为10%时获得了最大的容量,为536.2 F/g。采用水热法研究了乙酸镍、硫脲和柠檬酸三钠配比对NiS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之后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与石墨烯、煤制活性炭以及复合活性炭的复合材料,研究了材料的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乙酸镍、硫脲、柠檬酸三钠配比为1:7:4条件下制备的NiS纯度较好,结晶度较高,表面形貌为花状结构。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容量最大为537.8 F/g,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1.3%。在三类复合材料中NiS与石墨烯残留炭制备的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好,当石墨烯残留炭含量为5%时,在电流密度为1 A/g条件下的比电容最大为774 F/g,且离子扩散阻抗最小,循环1000次后的比电容保持率为77.2%。该论文有图133幅,表4个,参考文献126篇。
其他文献
平庄西露天矿始建于1958年,位于赤峰地区东南部边陲,作为我国第1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露天煤矿,现已形成东西走向长约4.5km,南北倾向宽约1.5km的山坡凹陷形露天采场。由于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高强度矿产资源开采,导致了露天矿边坡不稳定,曾发生过规模尺度不同的坡面溜坍、小型崩塌及边坡滑坡等地质灾害,据记载自建矿以来共发生滑坡70余次,其中顶帮滑坡占据滑坡事故总数的一半之多,据统计岩石、岩屑以及表土的累
伴随着国产卫星数据量不断增大,测绘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深入,如何能够高效、准确的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所需信息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传统的信息提取算法是建立在大量的特征分析基础上,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其地物的表达能力和处理效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现有信息提取算法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联合膨胀卷积与全卷积构建感知模块,提出“编码-感知-解码”信息提取网络结构
高光谱遥感图像能够提供丰富且精细的光谱特性曲线,表征不同地物目标的特有属性,是人类社会认知了解地球的重要途径之一,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军事、矿物勘探、精准农业和监测环境灾害等领域。高光谱图像分类问题是目标识别的基础,是遥感领域最活跃的课题之一,使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也是解决分类问题的主流研究方向。但实现稳定且精准的地物目标的高精度分类仍然存在巨大难度和挑战,主要问题有:高光谱数据光谱维度过高,数据的冗
高光谱影像对比其他遥感影像,不仅包含丰富的地面图像信息,而且包含丰富的地物光谱信息。这种图谱合一的优点,使用高光谱影像进行更高精度的影像分类成为可能。然而,高光谱影像高维、波段相关性大、噪声以及独特的非线性特征,给高光谱遥感影像分析与分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方法都是建立在仅仅分析影像的像素光谱信息,而没有考虑影像中包含的丰富空间信息,如空间结构信息、像素位置和距离信息等。近期
螺旋滚筒-输出轴系统在采煤机工作中负责煤岩截割与动力传递,其所受载荷复杂多变,夹矸工况会使其受载更加恶劣。为解决含夹矸煤层条件下,采煤机螺旋滚筒-输出轴系统的可靠性问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4134:夹矸煤岩高效截割滚筒落煤动力传递规律及结构进化理论研究)”、“企业委托项目(MG400/951-WD新型采煤机可靠性研究)”和“采煤机滚筒辅助设计及载荷计算软件开发”项目为背景,开展的研
减速器是矿井提升机的关键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影响煤炭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开发和研制具有高辨识度的减速器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对确保煤矿安全高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铁煤集团小康矿主井塔式多绳摩擦式提升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减速器的振动特性、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故障模式识别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形成基于组合模态的分频融合振动信号分析的矿井提升机减速器故障诊断技术,为矿井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提供理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视频卫星作为一种全新模式的对地观测系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视频卫星相较于传统光学卫星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在外太空拍摄高清视频,并通过数据处理获取观测范围内的运动目标动态信息,从而通过信息提取、分析等进行更深层次的动态应用。面向视频卫星动态应用需求,数据处理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主要有3个:首先,视频卫星采用面阵Bayer成像方式,使得每帧影像尤其是小尺寸目标缺失彩色信息,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冲击地压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灾害之一,冲击危险性评价是进行冲击地压防治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如何快速、高精度的开展冲击危险性评价是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研究多场耦合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动态评价方法出发,采用理论推演、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工程验证等方法,研究了煤岩体应力场和震动场的三维成像方法,分析了应力场与震动场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而资源总量日益减少的现状决定了资源开采模式的变化,露天与井工协调开采因其可实现资源的优化开采而得到重视和应用,但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露井协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控制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研究露井协采下井工开采对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对露天边坡稳定控制及灾害预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论文以平朔矿区安家岭露天矿与井工二矿的露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