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澜沧江又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后备能源基地之一。具有水电开发条件良好,径流丰沛稳定、河流含沙量小,梯级发电效益巨大。因此有关部门决定在澜沧江流域布设大型水利工程发展水力发电。规划建设的水利工程地处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背景复杂,新构造、活动构造强烈、区域褶皱、断裂发育。工程距最近区域性断裂仅数百米。因此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性,以及断裂带附近的构造蚀变岩的蚀变程度、蚀变范围,都对工程的选址、规划、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研究区一共发现八处日瓦断裂露头,这些断裂露头走向总体为南偏东向,与澜沧江河流的流向大致平行。断裂面均呈波状弯曲,显示出明显的压性特征。断裂破碎带附近碎斑岩广泛发育,部分可见具有明显的定向性的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厚度在0~10cm之间。偶见擦痕阶步发育,均指示断层为逆冲性质。目测未发现断裂切开上覆阶地与第四系沉积物。区内大小平硐数十个,本文主要对其中六个规模较大平硐进行深入调查。其中PDF202与PDF23完整的揭露了日瓦断裂,其断裂带宽约25m左右,岩石可见大量劈理化以及构造透镜体化,主要岩石类型为糜棱岩。根据变形的程度可分为三个带。断层上盘的弱变形带,主要以韧性变形迭加脆性变形为主;断层破碎带的强变形带,岩石发生大量劈理化,构造透镜体化以及明显的破裂。断层下盘的弱变形带,岩石少量的劈理化,构造透镜体化,远离断裂带构造变形减弱及消失。其余硐内统计小断层共47条,大部分可见碎裂岩及断层泥发育。通过对野外露头及硐内所采典型样品来进行ESR及石英电镜扫描测年。ESR结果显示日瓦断裂年龄均大于10万年,石英电镜扫描结果发现以早更新世及以前的深度侵蚀石英为主。均说明日瓦断裂在晚第四系以来不具备活动性。断裂露头处未见上覆及邻近的第四系扰动、褶皱、断层等新构造、活动构造迹象。沿断裂带未发生过地震,也未见温泉出露。因此日瓦断裂不活动。通过对样品进行镜下观察以及室内试验,发现日瓦断裂破碎带附近岩石蚀变率在15%~18%,矿物成分总变化量40%~60%左右。而断层影响带蚀变率10%~15%;矿物成分总变化量20%~40%左右;不受断层影响的、完整的新岩体,蚀变量(率)一般岩石5%~10%,矿物成分总变化量10%左右。说明日瓦断裂虽然规模大,延伸长。区内有一定的蚀变,但主要沿断裂带分布,不受断裂构造影响的岩石总体质量较好。综上所述,工程区不存在修建高坝大库的明显制约因素。仅需要注意避让日瓦断裂的强变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