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内陆盆地之一,素有"聚宝盆"之美誉,总面积25.66万km2,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36.58%。干旱少雨是柴达木盆地的主要气候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mm,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mm,为年降水量的5─195倍,属极度干旱地区,植被属干旱-极端干旱荒漠草原带,大部分地区为戈壁、荒漠,植被稀少,柴达木干旱荒漠区的自然植被,具有特殊的抗逆基因,是植物育种和资源开发的宝贵材料。因此开展该地区特有乡土树种的繁育及其造林综合技术研究,可丰富沙区造林和经济林树种,对我国西部地区防风固沙、改变荒漠面貌和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植树造林的规模逐年加大,但是,由于柴达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致使造林树种结构单一,造林成活率难以提高,严重制约着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现有的造林应用树种已不适应柴达木生态建设的方向和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寻求优良抗逆物种来支撑盆地的生态建设,而盆地丰富的抗逆自然物种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如何通过人快速繁育,扩大抗逆物种资源量,并加以配套造林技术的实施,促进生态建设,对柴达木地区的社会发展愈来愈显得迫切和重要。本项研究通过对柴达木地区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的调查,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柴达木干旱-极干旱荒漠地区沙生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和抗逆性能,通过对自然分布的沙生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筛选出该地区的抗逆性树种,并开展人工繁育造林试验,解决柴达木地区抗旱树种的育苗和造林技术,为加快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奠定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筛选出了柴达木地区的优良乡土抗旱树种;二是开展了抗旱树种的繁育试验,总结抗旱树种繁育的关键技术;三是开展抗旱树种造林配置技术试验,总结和制定较系统的造林技术。项目研究的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一是筛选出了适宜柴达木地区优良乡土抗旱植物。主要有极强抗旱性植物唐古特白刺,强抗旱性植物胡杨、柽柳、驼绒藜、木本猪毛菜、霸王、沙拐枣、梭梭,抗旱性植物麻黄和盐爪爪;二是总结出了柴达木地区主要树种繁育技术。对沙拐枣、梭梭、驼绒藜、盐爪爪、胡杨等树种进行了育苗技术的研究,并总结了育苗技术要点;三是总结出了柴达木地区主要树种造林综合配套技术,对柴达木地区主要造林立地类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确定了不同造林立地上的树种配置模式与造林密度,总结了不同立地上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推动柴达木乃至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在西部地区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