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之一,特别是玉米、稻谷等大宗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从发展现状、波动规律与优势空间布局、生产效率、适度规模经营及其影响因素等5个方面出发对辽宁省粮食生产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未来阶段推动辽宁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举措与政策建议,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辽宁省粮食生产总体呈稳步增长发展态势,但未来阶段粮食增产的压力日趋加大。辽宁省的粮食生产总量总体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稳步增长,粮食单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种植栽培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玉米为主,水稻为辅”的粮食种植发展格局。但是,当前辽宁省的粮食生产还存在着粮食种植面积增长空间有限、单产水平不稳定性加大、行业比较经济效益相对偏低等突出问题,还面临着来自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逐步显现、区域经济发展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冲突加剧、财政投资农业力度有限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等方面的巨大挑战。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区域性特征比较显著。通过采用Hodrick-Prescott滤波分析法对1985-2012年辽宁省水稻、玉米的周期性分析,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趋势;通过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法从全省14个市的角度对辽宁省的水稻、玉米生产空间布局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辽宁的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其中,中部平原稻区目前是全省第一大水稻生产种植区域,而沈阳市则是辽宁最大的水稻主产区;辽河平原区目前是全省第一大玉米主产区,而铁岭市则是辽宁省最大的玉米主产区。粮食总体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但品种、地区、规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来对2012-2013年辽宁省的粮食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率进行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目前辽宁的粮食生产效率水平总体较高,但是不同栽培作物、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地区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异。辽宁省粮食生产尚没有实现最优适度生产规模经营状态。采用2004-2012年的辽宁省粮食生产投入数据,运用C-D函数推导变形形式,对不同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标准下的辽宁粮食生产最优适度经营规模进行测算,计算结果显示:在土地粮食生产总收益最大化条件下,辽宁省劳均粮食生产最优经营面积为46.15亩,户均最优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为132.09亩;在农户收入最大化条件下,辽宁省劳均粮食生产最优经营面积为54.37亩,户均最优粮食生产经营规模为155.60亩。农户的自身特征、家庭特征、环境特征不同,其技术选择行为和土地流转意愿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论文以2013年辽宁省新民市和大洼县358户粮食种植农户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起Logit经济计量模型,利用Stata12.0统计分析软件对内部和外部不同因素对于粮食种植农户对于不同类型生产技术选择行为和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本论文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强化农民素质提升、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完善粮食政策体系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促进辽宁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