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碱性岩来源较深,是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在浅部地壳的直接表现和历史记录,它的这种深源浅成的属性带来了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演化、地球动力学、构造和物理化学等重要信息,因此通过碱性岩的研究来探索地球深部奥秘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再加上,碱性岩的产出常与张性构造环境有关,被认为是这种环境下的特征产物,以及常与基性、超基性岩密切共生等特性,因此长期以来一直为岩石学家们所关注。在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产出了一套第三纪富碱斑岩,尤其是六合乡透辉石正长斑岩体内有较多的深源包体。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滇西地质的综合研究,涉及到碱性岩的主要是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年代学研究则开展的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有一些成果。本论文对滇西鹤庆县六合透辉石正长斑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研究。鹤庆六合透辉石正长斑岩中的锆石有岩浆锆石和具老核—新壳的岩浆复合锆石两种成因类型。为确定岩浆结晶的年龄,采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技术,测定得到的岩浆锆石和岩浆复合锆石的新壳的年龄为38.0Ma±1.5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相当于早渐新世。鹤庆六合透辉石正长斑岩具有高钾(K2O/Na2O=1.44-2.22)、富钙(CaO=3.22%-5.23%)、富大离子亲石元素(Sr=642-831×10-6、Ba=2221-2969×10-6、Rb=221-223×10-6)、亏损高场强元素(Zr=208-229×10-6、Hf=5.46-6.4×10-6、Nb=11.7-15.5×10-6、Ta=0.48-0.71×10-6)和富集LREE(La/YbN=12.48-20.53)的特征,属于钾质碱性岩,而不具Ⅰ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六合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滇西鹤庆六合透辉石正长斑岩体主要形成与后碰撞构造环境,斑岩的源区是位于壳—幔混合层之下(深度大于100km)“接近”EMII地幔端元的富集地幔。其岩浆锆石的老核是岩浆上侵途中捕获的,而非源区带上来的。